•   點閱 8

古道

先民可能為了農耕、墾殖、遷徙、狩獵、姻親等目的而翻山越嶺,古道就是先民遺留在地表的歷史陳跡。在台灣北部古道通常可見小小的連翹土地公廟,是先民為了祈求行旅安全、鄉里平安所設,也是先民活動的最好見證。現在古道已成為山友踏青尋幽最佳所在。
跨縣市的步道自己獨立成條目,如浸水營古道。縣市古道中又以新北市古道較被廣泛探索。有些古道已被公路取代,或成為熱門的健行步道

淡基橫斷古道

清法戰爭後,清廷銳意經營台灣,修築從基隆到淡水的要道:基隆→蚵殼港(觀音橋)→三角嶺(佛祖嶺)→(打鐵店)→大武崙→萬里→崁腳→(內崁,豬灶,崁腳80號)→大坪→(三截彎,水孔仔,三十六崁,瀑布,溪洲坪,埒仔田)→鹿堀坪→(土地公,過溪,蕃薯田)→擎天崗→河南營→竹子湖→國立公園山之家→百六砌→十...

蘇花古道

(封面故事—圖文 / Tony)當時湘軍開闢由蘇澳通往花蓮的北路,就是今日所稱的「蘇花古道」,後來為日本人所繼承,闢建為大南澳越嶺路,又持續經營,陸續改稱為「沿岸理蕃道路」、「東海徒步道」等。昭和7年(1932),整建成為可通行汽車的公路,正式命名為「蘇花臨海道」,也就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合歡越嶺古道

昭和10年(1935)3月,完成了貫通太魯閣與霧社之間的聯絡道路,這條道路被稱為「合歡越嶺道」,成為登山健行及觀光旅遊的熱門路線,沿途設有旅館提供遊客住宿。

八通關古道

(封面故事—圖文 / theericel)八通關古道為清代沈葆楨開山撫番時,所開闢的中路,由台灣鎮總兵吳光亮率兵開闢;日治時期重修八通關警備道路;現在屬於玉山國家公園,並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為全國唯一名列一級古蹟的古道。八通關古道入口,位於東埔一鄰產道旁,剛過一處明隧道。

關山越嶺古道

關山越嶺古道,臺灣一條位在南部的古道。在日治時期,則稱為關山越嶺道,其前身是由理蕃道路修建而來,因此稱為關山越警備道、關山越嶺警備道。全線西起於高雄市六龜區,橫跨中央山脈,東抵臺東縣關山鎮,全長約171.06公里,也是全臺灣最長的古道。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灣省政府以該古道作為原型路廊而興建...

浸水營古道

(封面故事—圖文 / 陽明山腳下的法蘭克)浸水營古道又稱三條崙古道,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的古道中, 越嶺點最低,使用頻率最高,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 起點為屏東縣枋寮水底寮,途經玉泉村、崁頭營、歸化門, 越過中央山脈後,終點在台東縣大武加羅

淡蘭古道

淡蘭古道蘊含原住民狩獵、通行繞海、移墾足跡,貿易通商等先民韌性的軌跡,是清朝時期北部「淡水廳」至東部「噶瑪蘭廳」間往來的路線,經過今日瑞芳、雙溪、貢寮、汐止、平溪、石碇及坪林等,是綿密錯縱的路徑。 -新北市淡蘭古道-

能高越嶺

能高越嶺道全長26.5公里,越嶺道里程數計算是以西段南投屯原登山口(0公里)開始,至東段登山口26.5公里處為步道終點,而光被八表碑位於越嶺道15.5公里處,是越嶺道經中央山脈的越嶺點,也是越嶺道西段與東段的分界點。故能高越嶺道東段是指從東段登山口海拔1582公尺至光被八表碑海拔2787公尺,全長11公...

阿郎壹古道

台26環島公路唯一缺口--佳樂水至南田段,從前屬於恆春琅嶠卑南古道,是清同治13年至光緒21年間(1874-1895)先後開闢了八條東西越嶺道路之一,亦稱阿朗壹古道,為昔日原住民打獵遷移、西方學者探險紀錄的路線,更是先民拓荒、清兵行軍的舊道。

台南

台南地區古道,如廟宇繞境、香路、平埔族遷徙與農路,日治時期台車道或是公路舊道。

花蓮

花蓮地區古道,越嶺海岸山脈或中央山脈。

崑崙坳古道

崑崙坳古道最早是居住於臺灣西南部原住民族排灣族古樓社、來義社與東部排灣族、卑南族聯姻的山徑,也是過去排灣族古樓社族人在山中打獵、採集藥材,送至臺東與其他部落進行交易,換一些民生用品、鹽巴、衣服等物資的商業道路,當時原住民族人將此道路稱之為 Rinipungan。於清同治13年(1874年)被開闢為正...

梅子古道

(封面故事—圖文 / 蕭郎)梅子古道入口位於國中巷轉彎處,指標只寫著『古道』兩字。進入梅子古道,為石階步道一路往下。集賢亭,梅子古道與電火圳步道在此交會,集賢亭旁有三塊石碑並列著,依序為民國九十二年立的『梅子古道整修誌』碑、昭和十四年(1939年)立的『寄附石材芳名』碑、民國卅七年立的『集賢橋...

保甲路

日治時期為實施保甲制度,將原本狹窄路面拓寬為六尺,以利地方保正與甲長騎馬入山管理當地居民,故稱「保甲路」。一般來說保甲路都是沿著溪流修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