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屯山區有三個聚落設有菁礐,依位置高低分別命名: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 中菁礐為今清天宮一帶,頂菁礐位於中菁礐上方約500公尺,下菁礐位於中菁礐下方西側~
*頂菁礐古道為頂菁礐地區與北投及興福寮之間的連絡道~
*向天山南峰,海拔596公尺,北市‧市478不鏽鋼基點,位於大石上面~
*向天池位於向天山西側,是陽明山最為完整的火山口,池的形狀為漏斗狀, 直徑370公尺,深130公尺,底部平坦,旱季時向天池呈乾涸狀態,池底長滿了禾本科草類, 較低漥的部分則是生長著代表溼地逐漸陸化的燈心草,雨季過後水深可達5公尺, 偶爾可見到台北樹蛙在此棲息,也提供俗名「豐年蝦」的鵠沼枝額蟲繁殖環境, 是一處動植物生態極為豐富的特殊地理資源~
*向天池山,海拔881公尺,淡岳1號基石~
*向天池山西南稜為山伏天及山青瓜伉儷開闢的路徑,可直接由糞箕湖古道直上向天池山~
*糞箕湖位於淡水區小坪頂山區,糞箕湖古道為昔日糞箕湖地區通往北投及北新莊的路徑~
*天橫為山伏天及山青瓜伉儷開闢的路徑,可串連糞箕湖稜線古道和面天大橫斷~
*面天大橫斷係興福寮開墾地的道路與遺跡,西側連接巴拉卡水管路,東側連接頂菁礜古道~
#感謝熱心山友山伏天及山青瓜伉儷長期投入開路整徑及架繩造福山友
*頂菁礐古道為頂菁礐地區與北投及興福寮之間的連絡道~
*向天山南峰,海拔596公尺,北市‧市478不鏽鋼基點,位於大石上面~
*向天池位於向天山西側,是陽明山最為完整的火山口,池的形狀為漏斗狀, 直徑370公尺,深130公尺,底部平坦,旱季時向天池呈乾涸狀態,池底長滿了禾本科草類, 較低漥的部分則是生長著代表溼地逐漸陸化的燈心草,雨季過後水深可達5公尺, 偶爾可見到台北樹蛙在此棲息,也提供俗名「豐年蝦」的鵠沼枝額蟲繁殖環境, 是一處動植物生態極為豐富的特殊地理資源~
*向天池山,海拔881公尺,淡岳1號基石~
*向天池山西南稜為山伏天及山青瓜伉儷開闢的路徑,可直接由糞箕湖古道直上向天池山~
*糞箕湖位於淡水區小坪頂山區,糞箕湖古道為昔日糞箕湖地區通往北投及北新莊的路徑~
*天橫為山伏天及山青瓜伉儷開闢的路徑,可串連糞箕湖稜線古道和面天大橫斷~
*面天大橫斷係興福寮開墾地的道路與遺跡,西側連接巴拉卡水管路,東側連接頂菁礜古道~
#感謝熱心山友山伏天及山青瓜伉儷長期投入開路整徑及架繩造福山友
本篇所屬分類
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