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許多鄉村還留有元宵節「擔飯擔」習俗,這是一種類似「割稻飯」的互助概念,但是在大坑尾擔飯擔是源自物力不豐的偏遠山區,廟會活動過程中要讓工作人員與信徒吃一頓粗飽,但請總鋪師來辦桌不易,於是便由庄民利用在地食材如竹筍、羊肉及土雞,以大灶烹煮竹筍雞湯、羊肉爐、燒酒雞、土雞油飯、鹹飯等放在飯籃,再挑到廟會地點-大坑聖母宮供遶境人員分食。
新化大坑尾擔飯擔的活動流傳至今,因為人口略為流失,但活動熱度不稍減,因此還是有請外燴補充食物。在擔飯擔正式上場前,還有藝陣與宋江陣表演,其中古早味的牛犁歌頗能勾起老一輩莊稼人的回憶。
新化大坑尾擔飯擔的活動流傳至今,因為人口略為流失,但活動熱度不稍減,因此還是有請外燴補充食物。在擔飯擔正式上場前,還有藝陣與宋江陣表演,其中古早味的牛犁歌頗能勾起老一輩莊稼人的回憶。
本篇所屬分類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