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今天的行程是,明古長城、大同雲岡石窟,一早出發往一路北行,目標大同雲岡石窟,車遊賞景,見雁門關景區,有團友抱怨,明古長城能更換嗎,小賈回說,整修且太現代化,依約走古味原汁的古長城,來到山西廣武明古長城山下,中午的午餐廳,山上衛生間狀況不佳,先在此暫歇一會;來到山西廣武明古長城了,廣武明長城是現存包磚最完整的明長城之一,也是原汁原味的古長城,遠眺賞景,準備小登山一下,列入世遺,山西廣武明古長城,來一張到此一遊照,許多古長城磚頭,被拿去蓋屋用,剩下已不算多了,明古長城巡禮,長城外磚砌,內土築,高8~10米,上闊4米(史載一丈五尺)。
山西廣武明古長城巡禮-草口長城,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內長城,也叫內邊。 西起白草口河東,東至新廣武村,全長5964米;這段保留至今的長城,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所築。白草口為唐雁門關即西陘關北塞,新廣武為明雁門關即東陘關北塞。
山西廣武明古長城遠眺賞景,頗有天蒼蒼、野茫茫之感,登古長城,登高一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所築,至今已匆匆412年載,越走山越高,視野更遼闊,雜草間,積雪多,遙想古人守城不易,頗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之感慨,近旁小山丘,將軍樓倒塌損毀修繕中,看來古蹟維持也不易。
山西廣武明古長城,此段長城的位置,歷史上稱陘嶺,是區分內外、捍衛中原的門戶,也是原汁原味的古長城,附近地標景觀、被廣大旅遊愛好者稱為「月亮門」的殘存長城敵樓,於2016年10月3日晚至4日晨之間發生坍塌,真讓人扼腕,無緣拜見,山西廣武明古長城地標,只能賞賞昔日照片囉,有時古蹟也是不等人的。
時間也差不多了,回停車場,也回眺一下將軍樓,往停車場,還有團友,意猶未盡,仍搶拍到此一遊照,回眺古長城,回眺將軍樓,回到停車場了,停車場處再度遠眺賞景一番,遠眺中午餐廳,也是附近最大建築物,長城商務酒店,遠眺古長城、將軍樓,告別山西廣武明古長城,到山下長城商務酒店午餐,用餐畢,也順欣賞一下店內,長城照片,前稍歇時,看起來無感,經實地上山後,再看店內長城照片,倍感值得一賞,也見到地標「月亮門」照片。
告別山西廣武長城商務酒店,續往下個景點,大同雲岡石窟出發,沿途車遊賞景,有看到雲岡石窟還13km路標,來到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了,有團友說變化真大,以前來參觀時,搭車直接到雲岡大佛前,入口至石窟前什麼都無,這些建築都是新設施,近年新建,景區景觀改觀不少,頗駭人的建設速度,看來從前來過的團友,感慨良多。
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來到景區入口處了,等購票入內,拍拍景區玄關,也是美輪美奐,入玄關後,來到曜曇廣場,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是東方藝術的明珠,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而它的最初開鑿的推動、組織、經營者,就是北魏復興佛教的名僧曇曜。
讀一下曜曇像碑文,曜曇北魏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年少出家,原在涼州修習禪業,為太子拓跋晃所禮重;北魏太武帝廢佛教,北地經像零落,佛事斷歇,沙門多還俗,師獨堅固道心,儼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親加勸喻,仍密持法服器物,不暫離身,聞者嘆重之;後卒於大同。
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來到迎賓大道佛柱,係複刻石窟內大象佛柱,一路氣派非凡,迎賓大道終點,為菩提聖樹、大型「帝后禮佛圖」石刻,接著來到規模頗大的靈岩寺,靈岩寺大夥先拍拍照,仍後搭遊園車,往石窟風景區,車遊稍賞景一下,遊園車距離很短,從靈岩寺左下方起,到靈岩寺右上方止,就到了,等遊園車載其他團友期間,再拍一下靈岩寺,靈岩寺此方向回拍,光線反較合適,團友到齊,出發往石窟風景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於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3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
第一窟、第二窟位於石窟群東端,兩窟並列,同期開鑿,窟內布局相似,中央均有方形立柱。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窟分前後兩室,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孔。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第四窟緊鄰第三窟,中央雕方形立柱。第五窟、第六窟並列,窟前分別建有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第五窟窟內佛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塔柱,高達15米,兩層,塔柱與周壁上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第七窟、第八窟並列,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第七窟後室正壁刻有菩薩像。第八窟窟內兩側有鳩摩羅天,東側刻有摩醯首羅天。第九窟、第十窟並列,同期開鑿,均分前後兩室。第十一窟至十三窟並列。第十一窟中央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東壁有北魏太和七年造像題記。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形象。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第十四窟雕像多已風化。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即「曇曜五窟」。第十六窟窟形橢園,中間主佛立於蓮座上,周壁雕有千佛與佛龕。第十七窟有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第十八窟佛立像高達15米多。第十九窟有一尊佛坐像。第二十窟外側的檐柱已坍塌,成為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夥來到,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先讀一下第3窟解說牌,窟前大型木閣樓已無,為最大石窟,岩壁樑柱孔,當初石窟都有大型木閣樓,如今已腐朽不見蹤影,往前石窟,開始有新建仿古木閣樓,雲岡石窟風景區內,有彩色的石窟,基本上是禁止拍照,只是我想沒閃光,且石窟內照明已頗亮,稍拍一下應無妨,來到迎賓大道大象佛柱所複刻之石窟,石窟內原佛柱,已風化損毀不少,複刻大象佛柱則漂亮多了。
來到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第15窟萬佛洞,讀一下解說牌,接著參訪16~20洞“曇曜五窟”:開鑿於公元460-465年,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徵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是由北魏皇室主持開鑿的皇家寺院,第二十窟外側的檐柱已坍塌,成為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成為雲岡石窟區中,地標性的作品: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巡禮-第二十窟以西諸窟為北魏遷都洛陽之後所鑿,規模均較小,也讀一下第39窟解說牌-塔窑洞,時間還有,大夥都在地標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廣場前,自由活動,集合拍張到此一遊照後,往蓮花大道景區出口處,途中回眺蓮花大道、露天大佛,告別石窟,回到靈岩寺,搭遊園車,往景區大門出口處。
往景區大門出口,途中往景區大門出口處,也有些商店街,不過看買氣不旺,過景區出口處商店街,來到景區大門出口處,等車,補拍一下,景區大門出口處,車子來了上車,告別雲岡石窟,晚餐大同風味火鍋,夜宿大同浩海國際酒店,晚上沒事,夜遊一下大同市區,沒太原市熱鬧,夜遊大同市區,同時也結束,山西八日遊第3日,古長城大同雲岡石窟行程。
山西廣武明古長城巡禮-草口長城,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內長城,也叫內邊。 西起白草口河東,東至新廣武村,全長5964米;這段保留至今的長城,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所築。白草口為唐雁門關即西陘關北塞,新廣武為明雁門關即東陘關北塞。
山西廣武明古長城遠眺賞景,頗有天蒼蒼、野茫茫之感,登古長城,登高一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巡撫都御史李景元所築,至今已匆匆412年載,越走山越高,視野更遼闊,雜草間,積雪多,遙想古人守城不易,頗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之感慨,近旁小山丘,將軍樓倒塌損毀修繕中,看來古蹟維持也不易。
山西廣武明古長城,此段長城的位置,歷史上稱陘嶺,是區分內外、捍衛中原的門戶,也是原汁原味的古長城,附近地標景觀、被廣大旅遊愛好者稱為「月亮門」的殘存長城敵樓,於2016年10月3日晚至4日晨之間發生坍塌,真讓人扼腕,無緣拜見,山西廣武明古長城地標,只能賞賞昔日照片囉,有時古蹟也是不等人的。
時間也差不多了,回停車場,也回眺一下將軍樓,往停車場,還有團友,意猶未盡,仍搶拍到此一遊照,回眺古長城,回眺將軍樓,回到停車場了,停車場處再度遠眺賞景一番,遠眺中午餐廳,也是附近最大建築物,長城商務酒店,遠眺古長城、將軍樓,告別山西廣武明古長城,到山下長城商務酒店午餐,用餐畢,也順欣賞一下店內,長城照片,前稍歇時,看起來無感,經實地上山後,再看店內長城照片,倍感值得一賞,也見到地標「月亮門」照片。
告別山西廣武長城商務酒店,續往下個景點,大同雲岡石窟出發,沿途車遊賞景,有看到雲岡石窟還13km路標,來到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了,有團友說變化真大,以前來參觀時,搭車直接到雲岡大佛前,入口至石窟前什麼都無,這些建築都是新設施,近年新建,景區景觀改觀不少,頗駭人的建設速度,看來從前來過的團友,感慨良多。
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來到景區入口處了,等購票入內,拍拍景區玄關,也是美輪美奐,入玄關後,來到曜曇廣場,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是東方藝術的明珠,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而它的最初開鑿的推動、組織、經營者,就是北魏復興佛教的名僧曇曜。
讀一下曜曇像碑文,曜曇北魏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年少出家,原在涼州修習禪業,為太子拓跋晃所禮重;北魏太武帝廢佛教,北地經像零落,佛事斷歇,沙門多還俗,師獨堅固道心,儼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親加勸喻,仍密持法服器物,不暫離身,聞者嘆重之;後卒於大同。
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來到迎賓大道佛柱,係複刻石窟內大象佛柱,一路氣派非凡,迎賓大道終點,為菩提聖樹、大型「帝后禮佛圖」石刻,接著來到規模頗大的靈岩寺,靈岩寺大夥先拍拍照,仍後搭遊園車,往石窟風景區,車遊稍賞景一下,遊園車距離很短,從靈岩寺左下方起,到靈岩寺右上方止,就到了,等遊園車載其他團友期間,再拍一下靈岩寺,靈岩寺此方向回拍,光線反較合適,團友到齊,出發往石窟風景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於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3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
第一窟、第二窟位於石窟群東端,兩窟並列,同期開鑿,窟內布局相似,中央均有方形立柱。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窟分前後兩室,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孔。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第四窟緊鄰第三窟,中央雕方形立柱。第五窟、第六窟並列,窟前分別建有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第五窟窟內佛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塔柱,高達15米,兩層,塔柱與周壁上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第七窟、第八窟並列,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第七窟後室正壁刻有菩薩像。第八窟窟內兩側有鳩摩羅天,東側刻有摩醯首羅天。第九窟、第十窟並列,同期開鑿,均分前後兩室。第十一窟至十三窟並列。第十一窟中央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東壁有北魏太和七年造像題記。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形象。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第十四窟雕像多已風化。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即「曇曜五窟」。第十六窟窟形橢園,中間主佛立於蓮座上,周壁雕有千佛與佛龕。第十七窟有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第十八窟佛立像高達15米多。第十九窟有一尊佛坐像。第二十窟外側的檐柱已坍塌,成為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夥來到,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先讀一下第3窟解說牌,窟前大型木閣樓已無,為最大石窟,岩壁樑柱孔,當初石窟都有大型木閣樓,如今已腐朽不見蹤影,往前石窟,開始有新建仿古木閣樓,雲岡石窟風景區內,有彩色的石窟,基本上是禁止拍照,只是我想沒閃光,且石窟內照明已頗亮,稍拍一下應無妨,來到迎賓大道大象佛柱所複刻之石窟,石窟內原佛柱,已風化損毀不少,複刻大象佛柱則漂亮多了。
來到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第15窟萬佛洞,讀一下解說牌,接著參訪16~20洞“曇曜五窟”:開鑿於公元460-465年,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徵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是由北魏皇室主持開鑿的皇家寺院,第二十窟外側的檐柱已坍塌,成為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成為雲岡石窟區中,地標性的作品: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同雲岡石窟風景區巡禮-第二十窟以西諸窟為北魏遷都洛陽之後所鑿,規模均較小,也讀一下第39窟解說牌-塔窑洞,時間還有,大夥都在地標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廣場前,自由活動,集合拍張到此一遊照後,往蓮花大道景區出口處,途中回眺蓮花大道、露天大佛,告別石窟,回到靈岩寺,搭遊園車,往景區大門出口處。
往景區大門出口,途中往景區大門出口處,也有些商店街,不過看買氣不旺,過景區出口處商店街,來到景區大門出口處,等車,補拍一下,景區大門出口處,車子來了上車,告別雲岡石窟,晚餐大同風味火鍋,夜宿大同浩海國際酒店,晚上沒事,夜遊一下大同市區,沒太原市熱鬧,夜遊大同市區,同時也結束,山西八日遊第3日,古長城大同雲岡石窟行程。
本篇所屬分類
海外
1 相關文章
-
scotthsu41的遊記 2017/03/13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