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台灣水利建設即有隨土地的開拓由嘉南平原分向南北兩地推進,彰化的八堡圳、台南縣的通埒圳、新竹縣的隆恩圳即號稱台灣三大古老埤圳,八堡圳尤其是三埤圳中的翹楚,其本支八十九里,分流總延長為二百三十里餘,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城,沿途經歷清代的八個堡界,近三百年來孕育彰化的農業生產甚鉅...;八堡圳圳頭在二水鄉倡和村檨仔寮,至鼻仔頭再分一圳和二圳。一圳原稱八堡圳又稱濁水圳,另名施厝圳,建於清康熙四十八至五十八間(西元1719年)間,由當時鳳山拔貢后陞兵馬指揮施長齡(又名施世榜)先生,籌集鉅款開鑿而成。二圳又稱「十五庄圳」,建於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兩圳於民前五年合併。施世榜起先欲引濁水支流灌溉東螺堡的構想並不成功,是後來有位不知其名的「林先生」授之以導流秘法才得已築成....以上摘至網路
1 相關文章
-
Tony的遊記 2018/02/22 發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