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scotthsu41的遊記

2015-10-23

 20151023今天是聖彼得堡之旅第3天,也是最後1天,將訪市區景點後,搭機回莫斯科,明天訪莫斯科市區景點後,搭機回台,將結束此趟,俄羅斯之旅,聖彼得堡下起雨來了,司機上班塞車,有聯絡地陪,大夥都在旅社大廳等候了,終於司機來了,開始訪聖彼得堡市區景點,下雨考驗一手撐傘,一手拍照之功力,單手風大雨大,相機水平線不易保握,來到聖彼得堡喀山大教堂了。

 喀山大教堂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也是俄羅斯最大的教堂之一,始建於1801年,如今仍在使用。這座教堂是為了存放俄羅斯東正教聖物—喀山聖母像而建的。這個喀山聖母像曾經多次顯靈傳說。第一次顯靈於伊凡雷帝時期。在於蒙古戰爭時期,多次顯靈使蒙古大軍不戰而逃。第二次顯靈於俄法戰爭,元帥庫圖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到喀山聖母前祈禱,聖母託夢給庫圖佐夫將出現從沒有過的寒流,這次寒流使拿破崙軍隊不戰而逃凍死過半,而且全無戰鬥力,使庫圖佐夫一戰成功。第三次顯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正教教皇向喀山聖母像祈禱,聖母再次託夢給教皇說寒流將第二次出現,這次寒流使德軍凍死過半,坦克無法開動,飛機無法起飛,手無法扣動扳機。喀山聖母像在每次都會消失。現在喀山聖母像保存在美國的博物館內,但是俄羅斯人民相信當俄羅斯再次出現災難的時候將會再次出現。

 聖彼得堡下雨,大夥無法在室外待太久,喀山大教堂外一下子就逛完,教堂內大夥不想進,又擠回車內,往下個景點出發,先將大夥載到,俄羅斯博物館的前方,紀念品店,自由活動一下,躲雨、方便、購物、逛街、或逛俄羅斯博物館皆可,老婆躲雨逛紀念品店,我到附近逛街。

 聖彼得堡藝術廣場巡禮,小小的橢圓形的藝術廣場就位於俄羅斯博物館的前方,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普希金的雕像,是1957年建成的,廣場不大,美麗金秋,樹木非常漂亮,經聖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來到滴血救世主教堂前,雖然等會要參訪,還是先到附近逛逛。

 俄羅斯聖彼得堡滴血救世主教堂,正式名稱為「基督復活大教堂」。亞曆山大二世是尼古拉一世的長子,在1855年2月的克裏米亞戰爭後,亞曆山大二世意識到了沙俄帝國到了社會鴻溝崩塌的邊緣,從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改革,不僅加強了俄羅斯的統一,還擴大了俄羅斯的影響力。

 1881年3月13日( 俄歷 3月1日), 亞歷山大二世的馬車,通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民粹黨派團體“人民的意誌”,刺殺了力主改革的亞曆山大二世,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扔進一枚手榴彈,皇帝出血嚴重,被送回到冬宮後幾小時後,造成了這位被稱為人民解放者的沙皇的死亡。1883年,其子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亡父在此地點修建教堂。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07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時期才最終完成。

 暗殺發生現場的一段街道被封閉在教堂的牆內,因此該段堤防延伸到運河中。在內部,在亞歷山大遇刺的精確地點設計了一個祭壇,裝飾以黃玉、琉璃和其他寶石。沙皇的血從簡單的鵝卵石中溢出,濺到地板上,與周圍與極為豐富的裝飾形成鮮明對照。

 聖彼得堡滴血教堂旁公園,也非常漂亮,不想購物,公園就多逛一會,公園頗大,小心記認方向,以免迷路了,回不去禮品店集合,也逛到聖彼得堡涅瓦大街了,涅瓦大街是聖彼得堡最熱鬧最繁華的街道,聚集了該市最大的書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貨商店和最昂貴的購物中心。而且還可以欣賞到各種教堂、名人故居以及曆史遺跡,正好順道也逛逛。

 大夥於紀念品店集合後,驅車來到滴血教堂了,外面濕冷,很快就進來參觀了,也見識一下,聖彼得堡滴血教堂內精心保留,地上簡單的鵝卵石保留沙皇的血,紀念遇刺的精確地點,為此還不惜跨占,部分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道,較具紀念性意義,無宗教活動,為旅遊景點,內裝著實精緻漂亮,告別聖彼得堡滴血教堂,驅車來到下一個景點,聖伊薩克大教堂了。

 聖彼得堡聖伊薩克大教堂,1859年建成的尼古拉一世雕像位於廣場中央,沙皇的妻子和女兒被雕刻在雕像的底座上,象徵著智慧、誠實、力量和公正,尼古拉一世則騎在一匹騰空的駿馬上,雕像的底座上記錄了尼古拉一世統治時鎮壓十二月黨人起義、聖彼得堡和莫斯科鐵路竣工慶典等重大事件。

 如同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提到聖彼得堡,自然會想到雄偉壯觀的聖伊薩克大教堂,每年將近90個不同的儀式在此舉行,最多可容納14000人,堪稱聖彼得堡最宏偉的教堂。

 現在看到的聖伊薩克大教堂在建造完成前,總共經歷四次的遷址及重建,這麼大費周章正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的誕生,由於彼得大帝的生日也是聖人以薩克的祭祀節日,因此以聖伊薩克為教堂命名。

 由於涅瓦河岸一帶地質鬆軟,很容易滲水下陷,因此很難支撐龐大而沉重的建築物,現在的聖伊薩克大教堂前身,原本是建在更靠近河岸處(1717年彼得大帝親自監工,建在現在的十二月黨人廣場的位置),可惜河岸土質流失,造成教堂龜裂,而1735年時又因落雷而燒毀。

 現在的教堂是在1818年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師 Auguste de Montferrand所設計施工完成的。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地基及圓頂結構上下工夫,為了不讓鬆軟地質影響整個建築,他一邊抽出地下水一邊在地面下打入一萬個6.5公尺 高的柱子,總共花了5年時間、動員12萬5千人來進行,讓整個基盤穩固之後才開始教堂主體的建設,而最後一項工程是覆上圓頂,他毅然採用鋼骨結構的圓頂取代原來的磚造設計,這樣不但節省成本及時間,更減低重量負荷。正由於講究建築技術,才讓這座宏偉建築迄今屹立不搖。

 告別聖彼得堡聖伊薩克大教堂,走往彼得大帝青銅雕像,此青銅騎士像是俄羅斯最早的一座雕像,又名彼得大帝青銅像。基座上刻有“葉卡捷林娜二世紀念彼得大帝一世於1782年8月”。它是聖彼得堡的象徵,雕像的名稱來自於普希金的長詩《青銅騎士》。

 豎立於1782年8月7日,是葉卡捷琳娜女皇為了紀念彼得大帝而下令建造的。雕刻工作經曆了12年之久而其底座也是一整塊40噸重的花崗岩,光是運到聖彼得堡就用了5個月時間。彼得大帝騎在馬上,馬蹄高高揚起的形象,雕刻者法爾科奈著重表現動態。雕像坐落於十二月黨人廣場,就在聖伊薩克大教堂和大涅瓦河間。

 1782年由法國雕塑家法爾科耐創作。彼得大帝所騎的馬代表俄羅斯,它雙腳騰空,好像要衝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馬掌下有一個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守舊派,這座雕像又因為後來普希金的敘事詩《青銅騎士》而名聲大振,並被視為聖彼得堡市的標誌。

 告別聖彼得堡青銅騎士像,走回聖伊薩克大教堂旁停車場,天氣太濕冷,大夥於室外時間待不長,離吃飯時間還早,只好車遊聖彼得堡,讓大夥再賞一下此城市,來到涅瓦河畔,人面獅身像前,原在聖彼得堡博物館埃及廳內的,人面獅身像,後來移至涅瓦河畔,供人欣賞,還有時間,也來到,聖彼得堡涅瓦河畔,舊燈塔區逛逛,來到聖彼得堡餐廳晚餐後,結束聖彼得堡之旅,出發往機場,飛回莫斯科,回到莫斯科已宿過的,Radisson ROYAL HOTEL內,再訪莫斯科紅場模型,同時也結束第8天行程。
  • 本篇所屬分類

    海外

  •  

     

1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