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九年中橫公路開通後,高冷蔬菜在武陵農場、梨山地區大量栽植,使得原本在竹子湖栽種的高冷蔬菜競爭力下滑,而蓬萊米的種植產量也遠不如臺灣南部的二至三穫(竹子湖年僅一穫),因此在竹子湖生產糧食可說毫無市場可言,於是農民在民國五十八年,從日本引入白色品種的海芋栽植,從此,海芋成為了竹子湖的代名詞。由於海芋生長具有季節性,因此供需上常會失調,無法為花農創造最大利潤,因此在民國八十五年,由花農周于玄首創讓觀光客自採海芋,並於民國九十年起推動海芋文化活動升級輔導,成為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竹子湖海芋季」。
本篇所屬分類
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