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烘居

2010-08-21

這本書不應該被歸類為旅行筆記書,而是作者個人「修行」過程中的紀錄,有點像是「華嚴經善才童子53參」的故事的現代美國人版。因為這樣,一般人若是因緣尚未俱足,就算書送到你面前,可能還是會讀不下去;但是若是曾有轉過修行體驗念頭的人讀到第二篇「印度」時應該會愛不釋手。

作者在書中把她自身「剝極而復」的心路歷程做個清楚明白的交代。與「善才童子53參」的差異在於善才童子53參時似乎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菩薩們所施行的菩薩道,而這位作者則是以所親身經歷的「離苦得樂」的體驗過程來說法,因此在細微之處似乎更容易被一般苦惱的凡人理解。

書中說人世間的苦大致可歸納兩種來由:支配、愛。作者在印度的修行中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支配慾很強的人,因此其所經歷的苦主要是來自求不得苦,並不是萬事萬物都能如她意願去運作,受她的支配。而她是個極端敏感的人,因此很容易感受到諸多的不如意,衍生成挫折感,認定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為此深深引以為苦,也因為一直無法超脫,所以痛苦不斷累積,反噬自身,讓憂鬱壓垮自己。然而我認為作者其實一直沒認知到自己是個支配慾很強的人,因此很難放下,這應該是她無法解脫的原因。終於累積的壓力幾乎讓她崩潰,她幾乎失去物質的所有,只為了換取逃離失敗的婚姻生活。也許是宿命,也許是導師的指引,接下來她有幸展開三段分別是「放空、澈悟與平衡」之旅:義大利、印度、印尼,終於可以回到其原本健全的樣貌,這就是這本書大致精神。
  • 本篇所屬分類

    閱讀

  •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