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烘居

2011-12-22

這本書是2006年出版的,不過其中的觀點現在仍然受用。我覺得很受用的地方在於其中對於屬於右腦的高感性與高體會的培養,提供了具體的操作型定義(但或許以為照這樣做就有助於高感性與高體會,仍是屬於左腦的思維?)。這本書提到的幾個資訊發達所造成的現像,某種程度正反映台灣四大慘業正面臨的困境。而這些困境早就在先進國家如美歐日等發生,他們也早就積極尋找因應之道;而台灣果然是落後這些先進國家至少五年以上。最明顯的一個產業困境就是一個Apple的ipad打遍天下無敵手,台灣所有跟著做平板電腦的資訊電子業廠商幾乎都沒有太好的結果。
富裕,亞洲,自動化,這三個因素造成許多白領階級或高級人員失去生計。所以HP停產TouchPad,卻可以導致某台灣代工廠一流大學畢業的工程師飯碗不保。

作者認為,想在現今世代生存,個人與組織都必須問自己三個問題:

海外勞工是否比我更便宜?
電腦是否比我更快?
我的工作在富裕時代是否還有需求?(或是可以滿足非物質或精神層面的需求)


當「知識不再是力量」(因為獲得資訊太容易,資訊數量也太多了),作者認為運轉當今世代的動力已經轉變成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高感性」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為新事物的能力。「高體會」則是體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以及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的能力。
  • 本篇所屬分類

    閱讀

  •  

     

1 相關主題

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