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貢寮─楊廷理古道


楊廷理古道,又名「燦光寮汛塘古道」,為嘉慶年間台灣知府-楊廷理為防治海盜,所修築的軍事道路。據學者考證,其修築時間更早於東北角地區名聞遐邇的「草嶺古道」,甚且說「楊廷理古道」是目前台灣所知最早的山區官道

東北角地區秋冬季節,天候的變化一向是晦莫難測。可今日幸運的三人,清晨時分的車行是在豔陽高照下,享有微風輕徐的好天氣。有好天氣的照拂,又有「儷人」同行,再加上是要探訪悠遠的百年古道,那種開懷的心情,寫滿我快樂的臉龐上


雙澳公路7K

「楊廷理古官道」的木牌指標


新穎的「金斗公

福安廟


將近9:00左右車停於102甲線(雙澳公路)7K附近的「打鐵寮」,略事整裝後,我們沿著寬大的產業道路往「雞母嶺街、巫里岸街」的村落方向前去

據文獻資料所載得知:「『楊廷理古道的肇建,源於嘉慶12年間,江洋大盜-朱濆載農具渡海過至蘇澳,企圖攻擊『蛤仔難』(宜蘭舊稱)溪南地區,進而佔據為大本營。後由於知府楊廷理緊急召募民兵,配合提督王得祿的水陸合擊夾攻,終讓朱濆潰走

當時,楊廷開三貂嶺山道帶兵擬前往救援,惟越過三貂嶺後,楊廷理並不走舊路,而是下行至半山腰處便折向東行,抵達至牡丹溪上游的左右股合流處(現今牡丹山區的十三層村落),再取河流的右股北岸,沿溪上行至『燦光寮』。接上燦光寮與『大三貂港口汛』的『汛塘路』後,續沿著『雞母嶺』的東南行至打鐵寮、澳底,再沿著海岸線至新社過溪,越草嶺抵達頭圍(即今日頭城鎮


楊廷理古道第一小段的路況

楊廷理古道第二小段的路況


第二小段的水圳溝

楊廷理古道第三小段的路況


從「打鐵寮」上行接往「雞母嶺」後,再尋覓前往「燦光寮」段的「汛塘路」古道路線,便是我們今日預計披荊斬棘、探訪的主要路段詳細路線圖文,請參考「獨步山林間」528。但因,「楊廷理古道」的真正路線及名聲,因年久荒蕪,甚已消失於一般人的記憶之中,其間,雖曾有楊俊哲先生的文章發表(歷史月刊186期、2003年/07月)以及陳岳老師的古道勘察,但仍是無法喚起政府或是登山隊伍的集體青睞。楊廷理古道」便在歷史的衍替中,殊甚可惜的荒蕪在人跡罕至的草莽之中、、

今日,我們三人僅靠「蕭郎」獨力揮刀奮戰沿途的荊棘藤蔓,其辛苦自不在話下。因此,過「雞母嶺」後前往「燦光寮」段的古道路線,囿於時間因素,便只能留待下次的機會了

從雙澳公路7K附近右轉入「雞母嶺」產道不遠處的左側樹林間,見有陳岳古道探勘隊掛在樹幹上的「楊廷理古官道」的木牌指標,三人心情為之振奮不已。略是粗糙的水泥徑右上方有一新穎的「金斗公」,我們便從「金斗公」的右側上方高繞進入芒草叢中,再一路依循腳下的古老石階道前行,奮戰離開雜樹林、抵大片已乾燥的梯田農地邊緣 

續行約是在09:45左右抵達位於雞母嶺街7號的「福安廟」,暫行休息。今日前行至此的路段,幾幾乎都是在比人還高的雜草叢中踏走過來,「蕭郎」除需奮力揮刀外,尚需時時辨識GPS路徑的重責,因此,多休息是非常之必要的


「福安廟」廟前廣場的老榕樹


「福安廟」廟前廣場的老榕樹,灰褐古樸的壯碩氣生支柱幹,在季節輪迴中無聲息的滋長開來;綠蔭的庇蓋遮蔽了耀眼的陽光,樹下散落有新舊的石桌椅,人與自然相處和諧的氛圍,於焉形成。此處應是雞母嶺村內居民促膝長談,閒話家常的好地方,老榕樹下另有一塊日據時期的捐款紀念碑,以及數座圓形雕刻的舊時廟座基礎,仍物盡其用的散發著繁華落盡的蒼桑!!

既是汛塘古道,在行進的過程中,我們便發現在古道的沿途,左右錯落有七八處的農用灌溉水塘。水塘雖沒有湖泊的廣袤浩瀚,也沒有溪流的清靈躍動,但,當靜定澄澈的水面,隨著日升月落、晨昏光影流動的變化,整體顯現的空間印象,不論是水波不興或是波光瀲影的風情,總讓我想起「印象派」特有的燦爛,以及稍顯得散亂的迷人效果 

近中午時刻,我們迷途於莽草雜林中,遂只得二度回到「福安廟」午餐。休息過後,沿著產業道路走回到「打鐵寮」的停車處,車行續往「雙澳公路」前往雙溪市區的方向前進。進入過雙溪鄉界後遇叉路,道路左側立有一「慈願寺」指標,依「蕭郎」的指示車行取右往寺廟的方向前進,之後,將車停於雞母嶺村53號民宅前方的大轉彎道旁


妹妹揹著洋娃娃?

「印象派」水波不興的風情


眩目的珍珠(杜虹)

野棉花


雞母嶺村53號民宅前方的橋頭,我們再度發現古道的明顯路跡(電線桿:土地高分33)。興奮的我便一路先行進入探訪,古道入口一路寬敞、明顯好走,初入口但見左側的邊坡下,尚有盈盈滴流的泥徑水圳道,置其上的是粗大型的塑膠水管,一路如影隨形的蜿蜒入山林 

約是前行十餘分鐘,泥徑水圳道只見乾涸,但仍一路蜿蜒。再前行不遠來到一處空曠地,遇鮮藍色的「分水箱」後,古道暫分左右兩途下行進入樹林。我們先採右下行,迂迴多段路徑遇「林墓」後我們再度進入樹林,此時,發現此處竟是我們早上尋無來時路的中途撤退點,可謂咫尺天涯啊!

依著來時路,我們回返到雞母嶺村53號民宅前方的橋頭時,約是午后3:00的時刻,我們續準備探訪今日第三小段的「燦光寮汛塘古道」。深秋的黃昏來的快,遇雞母嶺村37號民宅的男主人於皎白筍田中,善意的問道卻被他隨手一指的誤導;再遇從古石厝中出來的老婆婆,得到的回答竟是:「我家又不是給別人問路的」。呵呵、、呵呵

 


睹物思幽情


 仍堪使用的土角厝

鮮藍色的分水箱


當我們再次退轉到53號民宅的橋頭,「蕭郎」檢視、輸入他人的登山等高線紀錄後,確信我們剛剛經過「燦光寮汛塘古道」中途的37號民宅。以我們探走山間古道的經驗值分析,居於山間的住戶群向是熱情友善者居多,而我們今日連見如此不友善的山區住戶,也算是鮮事一樁!

以今日我們從「打鐵寮」開始一路上行至「雞母嶺村37號」的整體狀況來看「楊廷理古道」,不論是完整的石階道或是古道路徑的保存仍屬完好,只待有心人的後續探勘並以不藏私之胸襟佈告訊息

如此,通過這條古道,楊廷理「噶瑪蘭」納入清治版圖,歷史將後山的蛤仔難可觸及、可身臨其境的共同記憶重新連結。「楊廷理古道」便負載了人類智慧、心血、足跡與兼具結合登山、又寓歷史意義的古道新功能

行旅日期:2006/10/09


 37號民宅

月桃的鮮紅果實


舒坦的大自然 


家在山的那一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