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基隆─海門天險尋幽


六月了!

因鋒面滯留之故,每天舖天蓋地的霪雨不止,整個台灣的人、事、物,也都好像泡在大水缸中的濕度與沉悶!!

本以為在周日的天候,應該還是有大雨傾盆的機率居多,故率先約了基隆的「在地人」-蕭郎,充當我周日擬在雨中遊覽基隆市區的「地陪」

就在蕭郎熱忱的應允後,傾盆的大雨卻在周六的午后,收斂起潑辣的姿態。整個空氣中逸散出一種難得的清爽氣息,鳥雀、蟬鳴也釋放岀被桎梏已久的呼晴聲,昭告著初夏的溽暑,已漸燎原至茂盛的枝葉之間、、。


紀念碑典故的解說牌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舊時照片上的短石柱

海門天險的濕滑階梯


周六午后帶著Ery散步在林蔭深處的我,感受到林蔭間清風拂面的清爽,揣度著隔日應會有豔陽普照的好天氣。倘以前述與蕭郎的事先約定,執意要在隔日履行我提議的「觀光行程」,勢必會影響到蕭郎每週固定尋訪「最愛」的付之闕如。如此,於我和蕭郎應該都是一種難以言語的無形壓力吧!思及此,遂與蕭郎再次聯絡,推翻了前述與他的約定,周日就各自尋歡去吧!

提到基隆,我的想像力大可以馳騁到雨港、海鮮或是大船之類的,甚且可回顧到二十多年前學生時代在「和平島」聯誼活動的細節。但是,我絕少會想到在基隆市區,還有國家級的古蹟印痕仍鮮活的存在著。所謂孤陋寡聞的人,應該就是指像我這種人!

豔陽天的清晨,獨自趨車前往基隆市區,「不誇張」的進行我慣例的迷路之旅。問道於一位騎摩托車的先生,在他熱忱且熱絡的前車導引下,終於將我從人潮擁擠的「信義區」傳統市場裡,脫身帶引到位於海岸邊的中正路與中船路口


最近距離觀看高聳的「仰皇猷」


輕鬆的行進路線: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爬上海關單身宿舍,近距離的觀看「仰皇猷」→台灣水準原點→英雄紀念碑→二沙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中正路日式李宅→法國公墓→午餐咖啡時間→返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最早踏上台灣土地的皇室成員。回顧歷史,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因清廷慘敗,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隔年的189528日,奉日本天皇之命的能久親王,率領浩浩蕩蕩的20餘艘艦隊,從大陸東北地區進入基隆外港,與時任台灣總督的樺山資紀會合,也開啟了能久親王被神格化的序曲

雖說在台灣及日本等地,對於能久親王的死因眾說紛紜,但是他征討台灣而死的「英雄事蹟」,卻成為日本人對台灣殖民地宣傳忠君愛國的最佳樣板。因此,日領時期,在台灣各地便有眾多以能久親王為祭祀的神社存在。能久親王與其部隊曾經1895年,駐紮在基隆的海關衙門,準此,現時海關的宿舍旁,便有設置能久親王紀念碑的歷史記載存在著

1945年成為戰敗國的日本,結束了長期對台灣殖民的統治地位。主政者易位後,許多的日本神社都成為新政權眼中,一種蘊藏敵國意識型態與東洋奴化遺毒的建築空間。因此,不論是神社的外形或是任何與日本有關的字樣,全數被刻意的刮除以及毀壞 


水準原點

鮮紅的佛燄苞


因此,目前隸屬於海關單身宿舍旁、經過重新整理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上是沒有文字的,且對照舊時照片上,碑柱前方的小平台兩側,原本豎立有兩顆類似原子彈造形的短石柱,如今,短石柱亦不復見了、、。 

「仰皇猷」的發現,是經由「赤腳大仙」的旅記上得知的。倘以日本神社或碑文有案可稽的破壞程度來看「仰皇猷」,我個人不無慶幸「仰皇猷」幸是立在如此高聳的位置上!看完「仰皇猷」、台灣水準原點及英雄紀念碑後,我第一次踏上「海門天險」青苔滿佈的濕滑石階道

海門天險又名「二沙灣砲台」,是清朝時期為鞏固基隆的海防門戶而興建的,至今仍遺留完整有序的「營盤區」、厚實的牆垣、雉堞battlements,以及圓拱形的城門洞。向為孤陋寡聞的我,今日首見歷史斑斑的活記憶攤在眼前,那種重大的心理及視覺的衝擊點,亦非一時三刻能明白著墨清楚的。

站立「北砲臺」的前方寬闊處,遠眺晴空萬里、碧波蕩漾的大港景象,視野遼闊下,不免遙想起1884年的砲聲隆隆,硝煙四起的悲慘景象。中國的近代史可說是紛紛攘攘的動盪血淚印痕;台灣受波及的美麗山川大地,也淌過無數無辜子民的血淚記憶!今日,未歷烽火幸運如我者,能悠哉自在、輕鬆的漫步於歷史的古戰場,撫感今昔,坐於林蔭下的心情,一時間竟是肅穆起來了!


海門天險

雉堞上悠哉的狗兒


歲月悠悠、、

人字形的石砌工法


依著「斜道」的濕滑青苔路,如履薄冰似的蹣跚走回到「海門天險」中正路的入口處,續行中正路往「日式李宅」的方向前去。位於基隆市中正路23號的李宅大門卻深鎖,繞路於其旁的水泥路上行,屋側破損的木門倒立於地上。我輕踏門板上呼喚了幾聲都無人應答,突然身後的水泥路上卻有鄰人出了聲:「進去看沒關係,要小心就好」 

對於體驗日治時期幽雅和式木屋的懷舊情境,我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喜愛。但見到中正路上日式「李宅」的破損壁面、內部的木頭地板因乏人管理已嚴重腐蝕,踏踩其上不免心驚膽顫;再加上散了一地的零亂書籍、雜物,屋頂上還懸垂著多處欲滴的雨水。那種破損與寂寥的落漠樣,讓我的探險心情無端的陰沉起來,儘管窗外有著亮眼的藍空、、

坐於「法國公墓」的林蔭下,細看今晨自己對基隆中正區懷舊之旅所蒐集的資料得知:具有70多年歷史的日式木屋「李宅」,肇建於1931年,原是日治時期日本木材商的住宅,戰後曾為海軍要塞的司令官邸,後由軍眷家屬居住使用,目前土地仍屬軍方所有。許是因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才會讓碩果僅存的古樸歷史建物,任其荒廢於喧鬧的市區中。我是如此的安慰著自己

 


 遠眺大港

日式木屋「李宅」


以往經過基隆,除了知道有名聞遐邇的「廟口小吃」外,我從未停留在市區內作徒步的漫遊,或是如同今日進行一趟豐碩的歷史、人文的探索之旅。原因無它,除了是我對基隆的街廓不熟悉外,離國多年的時空、資訊的落差,造成我對基隆的印象,仍是停留在學生時代「和平島」、「廟口小吃」的刻板廣宣形塑上

數百年來,出入過無數異國船隻,也衝擊過世界多元文化與新知的「雞籠」,擁有幽遠的山海風情,除可欣賞白天的壯闊港灣風景,臨晚則可欣賞漁火輝映在海上之微波盪漾的風情外,「海門天險」可歌可泣的特殊歷史記憶,以及古樸堅毅的城牆外貌,樸實的紀錄著悠遠歷史的在地文化,「營盤區」裡盤根錯結的老榕樹,都是可為「雞籠」增添不少文化產業的行銷魅力

近年來本島內,許多在的文化工作室或是政府單位,極力思索著在地文化產業的創意及行銷策略。我並非此領域的專業,但請原諒我對相關事物有著不自覺的期待心,尤以舊式建物保存的謹慎心

因為,在諸多的尋幽探秘過程中,很難有像今日「海門天險」的驚奇探訪心情,由是開啟了我對文化產業與創意行銷的願景心情。午后,離開咖啡廳在城市隨意的遊走過程中,自己猶從亂步中無法尋出一條思路清楚的軌跡。

只能說我衷心的期待著,「雞籠」在其褪變的形塑過程中,有別於他鄉鎮能透過前殖民城市生活空間的歷史遺痕,以及現今對集體歷史記憶的創意發想,避免僵化和單一文化表層的俗媚展現,自創屬於風雨飄搖的「雞籠」在地創意文化。

行旅日期:2006/06/11


 日式特有的窗櫺

屋後的防空洞


「古月猶照今城」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