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東勢格-火燒寮古道

春光明媚的天候中,是適合出門探訪山林的好時光。從「北106縣道」趨車直過「平溪」後不遠,「白鶯橋」前的叉路右轉是「北43鄉道」,也是進入「東勢格」地區的主幹道。

依我的緩行步調,每每行履至此路段,我總喜歡暫停車於「紫來橋」畔,俯瞰跨越基隆河支流的芊蓁林溪。今日芊蓁林溪悠緩的潺流貌,在亮麗陽光的照耀下,更顯迷人的清麗風采,一見便心生安定與親近山林的歡樂心。

迷你的東勢分校


古道入口


碎石路面的古道

古道口的小溪

續前行過「紫東橋」後,抵「東勢格派出所」前方的雙叉路,取左向往「番子坑農路」的叉路前行,「平溪國小東勢分校」的迷你校園便會出現在路旁右側,校門的右前方有一座大型的福德廟。迷你、卻擁有綠意景觀豐富的校園中,空盪的遊戲設施曝曬在耀眼陽光下,空氣中彷彿還遺留有兒童歡樂與開朗的笑聲,迴盪在綠意包圍的校園中、、。

離開東勢分校續往前行,蜿蜒、平坦的小路前方,會遇見「龍合橋」以及一座大型的涼亭,聳立於「火燒寮溪」的綠林溪畔。將車停駐於此處的空地上,接續擬採徒步的方式步往「火燒寮古道」,是我今日再度前來東勢格地區的探訪行程。

猶記得兩年前的盛夏黃昏,我初次造訪跨過「龍合橋」後的「番子坑農路」,當時它還是一條滿佈泥濘的碎石農路,因此,我僅在路口處停車、張望而已;隔年的深秋時刻,我又來到「東勢格派出所」的古橋畔,看臨溪的紅楓遍野燒樹,也曾再次前來此地漫遊。

第一座有應公廟


第二座有應公廟


蒲桃花苞

 

蒲桃花開


但,曾幾何時,滿佈泥濘的碎石農路已轉變成一條寬坦的柏油路,直延續到「東勢幹105支26」的杉木電信桿以及一座無名水泥橋前。因此,當我在翻閱劉克襄先生「北台灣漫遊」的新書上,描述有關「火燒寮古道」的文字與簡圖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跨過「無名水泥橋」後的泥濘小徑,還有一條「火燒寮古道」隱藏於山林間。

順著寬敞的柏油路,一路蜿蜒步過「羅東林管處台北工作站火燒寮駐在所」的小巧辦公室,「火燒寮溪」的淙淙水聲,已漸行漸遠的隱聲於我的身後。轉個彎,前方的視野,進入一片蓊鬱、開闊的林野間,道路兩旁山勢綿延不絕,墨綠山林畫布出現黃綠、嫩紅漸層組合的點綴,景緻宜人。約是30分鐘的緩步行程,我再次來到柏油路的盡頭,跨越無名水泥橋後,接續的是凹凸不平的碎石小徑,今日我「火燒寮古道」的探訪行程於焉展開。


女蘿


 

各種材質的便橋


34之1號的農家

清幽 古樸


據統計資料顯現,「火燒寮」地區的年降雨量之多,在台灣地區是屬一屬二的排行名次,因此,整座林相的水氣充沛與綠意盎然貌,是可想而知的。初踏入「火燒寮古道」僅容一輛車寬距、無甚遮蔭的碎石徑上,約是一個鐘頭的行程之後,會進入蓊鬱山林的平緩山腰小徑,如此前後差異甚大的古道風格,於我多次行走「古道」的認知,是一種詫異的新發現。

另,踏進古道不久處的左側路旁,即遇見劉先生書中描述的第一座「有應公廟」,之後,再往前的沿途上,也有另二座「有應公廟」分別座落在古道兩旁的石壁與小徑上。說起來,「火燒寮古道」的長度並不算是長距離的聯絡道,但是,除沿途擁有三座「有應公廟」的奇特現象外,許多小溪溝上方架設有材質各異的簡便小橋,或為樹皮的表層、或為鐵板片、或為筆筒樹幹等等,也是我在它處的古道上,前所未見的奇特發現。

有關「火燒寮古道」的前段路徑鋪面的改變,據對照劉先生書中的描述,與之後我在「火燒寮41號」遇見屋主-陳老伯的說詞來看,古道入口前段凹凸不平的碎石小徑的鋪設,其實才僅約是四至五年前,由山區眾親友集資新闢的臨時便道。往年山區住戶的民生所需物品的搬運,都是靠馱負在肩上,踏行於羊腸小徑般的泥徑上,一點一滴的遠從平溪老街,翻山越嶺的搬運回來。由此可見,「火燒寮古道」的呈現風格,在多年前亦是蜿蜒於林蔭間的傳統小山徑,只是我錯過那段古樸泥徑的拜訪時光!!


蘿蔔花

古甕

山野中的景觀


藍天襯托下,穿梭、停駐林間枝幹的「台灣藍鵲」,以亮麗耀眼的寶藍色彩與優雅的長尾氣質,吸引我貪婪綠野的游離目光;隨著時序的遞轉,鬱密的翠綠山林中,也點綴著一叢叢「蒲桃」的黃白色花朵,細長蕊絲叢聚的樣貌,彷似女生使用的粉撲外形,甚是可愛。

「蒲桃」又名「香果」,乃因其果形如蓮霧,果肉綠薄但有香味,故稱之,原產熱帶亞洲,1661年時引進台灣。此種已馴化的植栽,從我踏入「番子坑農路」的山林間,即可隨處望見它紅豔的嫩芽滿佈。

三月,野地裡另有一種紫色的美麗小花,喧鬧著「數大即美」的群聚媚力,屢屢趨動我數位相機的焦點調整。「紫花酢醬草」,一個令人憶起酸甜滋味又婀娜多姿的名稱,在初春的郊野山林間,盛妝開展著,紫紅的身影為單調的碎石道山徑,增添幾許顏色!


第三座有應公廟

 

古石厝


青苔滿佈的石階

 

火燒寮古道途中


從古道入口的碎石路行走至「火燒寮41號」陳老伯的古石厝,約是需1.30分鐘的緩調時程,與陳老伯閒聊過後,便依著他指引的山徑方向,我行走在林蔭下的早昔古道上。此段平緩的山腰小徑,芬多精的清香散播在森林四周,伴著鳥雀的啁啼鳴聲,以及灑落林間的間隙光影,無人煙的郊野山林,自有一種差異於吵雜都會區,令人心靈沉澱的清靜功能。

已接近中午的時刻,在林間底層輕緩踏步,沿途撿拾紅色落葉的我,在手中觀察把玩的同時,不免思量起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說:小樹苗是如何適應大環境的考驗,在森林的底層奮力向上,爭取更多的日照機會與養分,而茁壯成為一顆大大樹呢?把玩落葉、解讀樹木成長故事的時候,也憶起當年初到異國求學,指導老師將我們幾個學生,放逐到森林中「傾聽森林」的特殊教學方式的驚悚趣事!


處處駁坎

 

往枋山坑山的指標


蛇木橋

 

前往46號古厝前的山林


抵達古道另一端、最深處的「火燒寮46號」的古厝前,日正當中的暑熱,讓我暫緩下行走的步調,躲身在的屋前「百香果」的藤棚下,享用我的午餐時刻。46號古厝的大門深鎖,我循著屋側的小徑繞行,至臨溪畔的青苔石階上,「蛇根草」潔白的管狀小花像細雪般散落,一片青苔綠意中有白色筒狀小花的叢聚,那種優雅古樸的畫面,讓人心生喜悅。「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是我漫步古厝一圈後,腦海中跳出的文字形容。

離開46號的古厝後,我沿著山間唯一的一條下坡泥徑,小心慢走的通往山下村落的返程方向前進。此段泥徑雖然坡度的幅度不大,但由於山間甚少有人走動;再加上「火燒寮」的多雨量因素,致苔蘚類植物滿佈泥徑上。沿途我小心翼翼的踏過四座架設在小溪溝上的簡易便橋,接續上先前進入「火燒寮41號」石厝方向的岔路口後,再下行接回早上已踏過的碎石段路徑,心滿意足的回返到「番子坑農路」的停車處。

行旅日期:2005/03/26


41號石厝

 

蛇根草


46號的古厝

 

優雅的田園


湛藍的天空

牛奶榕的紅嫩葉


筆筒樹的小橋

 

是香蕉ㄜ


藍紫色彩的通泉草

 

筆筒樹的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