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龍潭-大平紅橋

 

典雅的「紅橋」


於我先前探訪桃園、龍潭地區的「三坑子」客家聚落、古街屋時,即已得知位於「三坑子」與「大平」兩村的交接處,有一興建於日據大正年間、美麗的糯米「紅橋」,是當年兩個村落聯絡、溝通的重要要道。但我對於「龍潭」附近的道路不熟悉,且加上每次前來桃園縣探訪古道的時間也不夠充裕,因此「紅橋」的拱形倩影,一直深烙在我心中、、。

捐款紀念碑


有趣的捐款數額


今日的午后時間,於走完大溪鎮的齋明寺、御成路古道之後,便再趨車前往龍潭的「三坑子」村落前去,為的就是要前去一會我魂縈夢迴的「紅橋佳人」。經常會迷路的我,於正確找到「紅橋」的位置前,便已在台3乙的道路上來回奔波多次。

位於台3乙7K附近、往石門水庫方向的左側,有一「大平村」客家村落,是前往「紅橋」的入口。「紅橋」建造於1923年、峻工於大正15年(民國15年),當時係因為桃園地區大興土木修築「桃園大圳」,紅橋在當時「庄役場」(現今的鄉公所)的補助金、以及龍潭鄉民的集資捐款,再加上部分日本人的捐贈資助之下,才有機會跟著興建,並使用與桃園大圳相同的紅磚建材

夕陽西下


五孔拱橋


依據日領時期,台灣總督府的官房文書課記載:「大嵙崁溪自海山堡大嵙崁三坑子庄起,至大佳臘堡、大稻埕約42公里可通船」。由此可見一斑,百年以前「三坑子」的水運重要性,而「三坑子」與隔鄰的「大平村」因有緊鄰的地緣關係;而大平村的人便是靠著這座紅橋的串聯,挑著貨物通往三坑子的碼頭,進行、開啟與繁華都市接駁的交易行為。 

五孔拱形的橋墩造型,再加上紅磚塊的建材,整個紅橋的橋體於遠觀時,呈現出優雅、古樸的造型,「打鐵坑溪」靜靜穿流過紅橋的波光蕩漾;溪流上方,沐浴在夕陽金黃光圈中的飽滿稻穗,在在襯托出紅橋斑駁的歷史歲月身軀。「紅橋、溪流、夕陽」的寧靜畫面,是當我車行一下「打鐵坑溪」前的田園小徑時,「紅橋佳人」便以如此斑駁、無言訴說過往軌跡的美麗身影,緊緊鎖住我的視覺焦點!


金黃稻穗


糯米「紅橋」


紅橋畔的大樹下,有一由三塊花崗石組成的「捐款紀念碑」,碑文因年代久遠,風化後的文字已有些模糊,但依稀仍可看出大平橋的興建年代與部分的捐款者姓名、捐款數額。有趣的是,捐款人的金額大約都是在「20元」以內,而如此區區小數的「價值」,以現代話的「匯率或兌換」的行為換算之,它又會是有多寡的「價差」呢?


紅橋上方的走道


捐款芳名錄


紅橋的悠遠、風光歷史歲月,曾隨著台3縣道的道路闢建,交通日益便捷、快速,致因「門前車馬稀」而漸漸的失去昔日的踏行人潮,周邊山林環境也日見荒蕪。後經鄉鎮公所重新施工整建,清理出襯托紅橋背景的清爽面貌;並為避免土壤流失後所造成的淤積,致危害到溪流中的古老橋墩,而於溪流兩旁以鐵絲網內裝石塊,堆疊而成的「整齊水泥河道。惟,如此僵硬的施作工法,僅是讓紅橋古意的身軀,突兀、孤獨的聳立於水泥叢林中,當我站立於溪流石堆上,仰望圓形紅磚拱橋時,隱隱然覺得她已失去了古樸的原始風貌、、。


紅橋景觀標識


紅橋步道


回程時經過紅橋上方的「橋頭伯公廟」(土地公廟),我特意停車觀看,此一橋頭伯公廟,因臨進大平紅橋,故當地人皆稱為「橋頭伯公廟」。小格局的伯公廟,沒有什麼特別的裝飾,倒是屋脊上方高翹向天際的燕尾脊,是有異於一般的「土地公廟」。

離開「橋頭伯公廟」,途中經過大平村的鄉村聚落,僅可容一輛車寬距的蜿蜒、羊腸小徑兩旁,仍留存有許多古貌的紅磚民宅。據我收集的資料得知,此村落中的村道設計,是隱含有自我防衛功能的彎曲構築,其作用係在防衛盜匪入侵的時候,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地理。當我站立村道的某一起頭處時,果真是看不到另一盡頭的落點;而當我緩步的觀察中,村道的每處轉彎處,也都仍留有躲避盜匪之用的隱密物體存在著。雖是消極性卻深具智慧的防衛措施,令我觀之,由衷的敬佩先民的智慧精華。

行旅日期:2004/11/20


紅橋橋墩


飽滿稻穗


頭伯公廟


仰望弧形橋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