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角桐草

 

 

 

 

 

菜公坑─燒炭窯古道

有關位於陽明山百拉卡公路周邊的「菜公坑古道」的攀爬路線,登山界的佈告訊息與記錄資料甚是多種走法,惟,今日我隨同陳岳老師與「週週」的夥伴們去探訪的「菜公坑燒炭窯古道」,相信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走法。當然,其間的辛苦砍路自是難免,不過,幸好此一劈荊斬棘的艱苦工作,當然都是「男士優先」,否則就會像陳老師所說的:「若是讓女生來砍路,絕對是要摸黑才能下山的」。


於士林的市區集合完畢後,兩輛車的駕駛便依自己所熟悉的陽明山道路分道揚鑣開去,不久之後也前後抵達第一的會合點-大屯自然公園停車場後,再沿著101乙縣道蜿蜒下降至1.45K處。於此右側的山路邊右轉進,便續往更深入的山區前進;過兩處轉彎後,有一方形水泥水塔旁、立有編號「興華幹62」的電線桿,後方的陡上坡進入,便是我們今日「菜公坑燒炭窯古道」的登山口。 

步上密佈於陡坡兩旁的竹林叢約是2分鐘的時刻,右側的山邊有一寬大但已荒草漫漫的路徑前來相接合,老師說此一寬大的道路,是早昔的「木馬道」;於此道路交接處的右前方不遠,一行人陸續跨越乾溪後,再度步上林中寬闊、平整的產業道路。此一產業道路的開闢,乃係因應前方不遠處大型水泥水塔興建時,鄉鎮公所闢建的道路。而從登山口處行走至此,一行人僅花費了20分鐘而已!


古聚落斑駁的石牆

菜公坑瀑布


燒炭窯的大門

角桐草


於大水塔的四周,有分散眾多的小路徑前來交會,各個岔路口的樹幹上也有眾多的登山布條隨風飄揚,詢問了老師後方得知,原來此一交會點的左、右路徑,都是可從「上蘇厝」及「下蘇厝」的方向上行進入的路線。一行人於秋高氣爽的山林中,短暫休息後便再續往「菜公坑山」的方向進入。

濃密的雜樹林中,可以清楚的看見早昔先民,沿著斜坡用石頭堆疊的斑駁石牆與耕作地。老師解說是早期的先民於此菜公坑山區,先是種植旱地能耕作的地瓜、芋頭與山薯等的經濟作物;而後期則有某些的住民,長時期的進駐此山區,闢建「燒炭窯」從事燒炭木的經濟活動。

離進入「菜公坑山」與「燒炭窯古道」的分岔路口不遠前處,一座尚是完整、略呈圓形的「燒炭窯」矗立於步道旁。當夥伴們魚貫的走入炭窯內探訪時,我攀上屋頂的上方邊緣,想更清楚、完整的俯拍整個「燒炭窯」的全景、、。


山茶花盛開

遠眺北新莊


日據末年時期,大台北地區的茶葉發展漸趨沒落,取而代之的煤礦與磚瓦業的蓬勃興起,因此三芝山區一帶的「燒炭窯」此起彼落的興建。山區的居民用斧頭砍去相思木等的粗獷樹幹,再把它鋸成與炭窯一樣等長或等高的段落,交錯排列、堆疊至窯頂上方;而窯頂的上方外層,則是用泥巴及樹幹疊架而成半圓形的空間。整個燒窯的工作,從一點火後便需日以繼夜、三班制的輪流加薪火,不得停歇,待至看顧窯火的人憑侍經驗法則判斷,便將薪火取出、熄滅之後,整個窯內的熱度則是利用餘燼的熱力,將木柴燜燒成為有用的木炭。

完整、成功的燒炭奮戰接力工作,經常是會持續上半個月之久,而人力的接替來源,除了是全家出動外,也有應徵前來當看顧的專業人士參與。因此,通常在燒炭窯的附近,都會有簡易的工寮搭建著。聽聞老師如此具體描述燒窯、顧窯的辛苦工作,讓我更加明瞭早昔先民生活大不易的艱辛!

從大水塔旁進入的古道平緩寬大,「菜公坑溪」的淙淙水流聲,也從左側方的溪谷間一路不斷的迴聲傳送著,行走此種的古道,倘以「週週」的分級表而言,僅算是「領會級」的程度。但依我與老師曾共同「走山」幾次的經驗得知,『老師絕對不會讓我們這麼好過的』,正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


菜公坑聚落的古石厝

有通風孔的燒炭窯


再跨越一溪流後,一行人步入一處仍依稀能辨識屋厝基石或方位的古石厝聚落群,而老師的記憶庫資料所顯示的訊息,此處的石屋聚落是於遠古時期,便是原住民的聚落;而當清領時期的唐山漢人,陸續渡海、攀登過三芝的山頭過來後,便將此聚落據為己有。

於此石厝聚落的上方,另有一處更完整並開有寬廣通風孔的「燒炭窯」,孤獨的矗立在此廣袤的山林間;再前行上坡的路段、接近「菜公坑瀑布」的前方,也有一處稍是方形的「燒炭窯」存在著。位於「菜公坑瀑布」與「燒炭窯」中間的低坳處,一叢叢美麗的「角桐草」正盛開,惹人憐愛的淡紫色花顏,令我按快門的手,是止不住的微微顫、、。

本以為老師會宣布就在此水氣充沛、景觀美麗的瀑布前,享用我們悠哉的午餐時刻,可惜,非但是事與願違的遺憾,真正「週週」覺悟級的行程,以及今日「烤焦大肚魚」與「hido」的批荊斬棘的開路大作,於此始焉展開、、。


美麗的梯田

尚是完整的燒炭窯


既是「週週」覺悟級的行程,聽聞沿路不同音頻的驚呼聲不斷的情況看來,我應該不用再贅言描述,就留給各位看倌各憑心證的領悟與覺悟了!約是於下午的2:30左右,一行人方走出原始的蠻荒地,進入黃姓人家的山中小屋前,開始享用陳老師的「週週大鍋麵」。

早已饑腸轆轆的我,在半路上「另有心機」的詢問「hido」先生,看他是否也餓了,當然最終的目的,是想講給走在前方的老師聽,以求停住老師快速的步伐。沒想到年青的「hido」先生,果真與我這個歐巴桑的想法,是有南轅北輒的差距代溝!


山林中的古道

寬廣的古道


收拾好午餐的殘餚後,一行人終於有「好路」可以走了。山中的小徑終點處,已是進入「菜公坑聚落」,聚落後方三面環山,前方開闊處可將整個北海岸眺望無遺,景緻的優美,「菜公坑」有風水之說的傳言,應是有其深刻的道理。柏油路的小徑上方有一古老的石頭厝,方正的門牌上寫著「菜公坑86號」,屋主熱忱的招呼我們飲用山泉水沖泡的熱茶。

之後一行人便再回返原先的柏油路上,小橋旁「菜公坑古道東線」入口的水泥福德廟出現眼前,我們繼續順著柏油路下行,不遠的屋角旁,老師指著下方的民宅,說是「菜公」的祖宅地之後,一行人便再左轉進入陡上坡的水泥道前進,旋未幾,便已通往早上停車場的入口處。一行人便在此地,再分搭原先的來時車,折返回市區,結束今日「燒炭窯」的探訪行程。

行旅日期:2004/10/17


福德土地公廟

菜公坑聚落的古石厝


雞屎樹的藍果

山菊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