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循先人足跡走訪古道,不但能欣賞沿途優美風景,又可在盎然古意中緬昔探源,讓想像力跨越時空;以及體驗前人營生的艱辛歲月、揣摩昔日生活的點點滴滴,憑增一種屬於歷史與人文的知性,是我喜探訪古道的重要原因。
「淡蘭古道」的開闢遠於清朝年間,由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闢,路線自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再經頂雙溪、草嶺進入宜蘭,成為台北、宜蘭間的陸上交通要道,行旅興盛達100多年,直到北宜公路開通後才逐漸式微。從平溪鄉延接至基隆暖暖出口的「五分山步道」,亦屬於「淡蘭古道」的其一路線。
「五分山」海拔高度僅757公尺,其登山口可以從新寮村頂寮子新平溪煤礦坑口新闢的登山步道口登頂;而我是從八堵火車站轉計程車直達「中央氣象局五分山氣象雷達站」。初踏上以花崗石材舖設的步道,令輕鬆行走其間的我,時而迴身欣賞掩身在秋芒紅穗、煙波浩渺的紅男綠女;時而佇足觀賞遠方群山環伺,對山川美不勝收所發出的驚嘆聲連連,都讓此一秋日別有詩意的古道新踏,增添無限懷古的行進樂趣。
植物的生長,受地形高度與氣候等因素影響很大,不同高度、氣候,生長的植物種類不同,因此形成的森林景觀也就大不相同。而自萬古洪荒便形成的山脈上,綿延著無止境的芒草植物,是唯一位在迎風面上能與猛烈東北季風相抗衡的強勢草本植物。幾乎己攻佔五分山頭的「五節芒」,其「花朵」形如稻穗,不論是強風吹襲下偃旗息鼓的低姿態;或是亮麗陽光下隨風搖曳起伏的柔美身形,其紅白相間的畫面,呼應著潑墨般山巒層疊的走勢,在綠林中豐姿盡顯!當此蕭索的季風聲響、芒花翻飛的悸動影象入眼簾,總讓寄居冷冽國度的遊子,增添幾許的夢迴低吟!
在和諧幽靜的情境中,人對事物的觀察通常是敏銳且集中的。在五分山碧汥綠潯間的山谷迴音效應中,隱約可以聽聞到北迴線火車正加足馬力奔向遠方、雖是難以聽音辨位卻依稀可聞平溪小鎮的市集喧聲;以及樹林間山嵐裊裊漸上的溫差,在在證明山的感性依舊,您離人境不遠。沿著背風面的古道下坡路前行時,許久未曾有人跡踐履的石階,滿佈青苔,較之前方整修平整步道的易行,稍一不慎即可遭滑鐵盧的微微顫;惟豐富的植物林相生態以及蝶類飛舞其間的表演,稍事彌補青苔下坡路的泥濘蹇行!
位於東勢溪上游的「暖暖支道」亦稱「東勢坑古道」,也是此行郊山步道的終點出口。據古籍記載二百年前基隆河可行舟楫,來往船隻頻繁、商旅雲集,從淡水往宜蘭的旅人都需在「暖暖」上岸,再翻山行走「東勢坑古道」、越嶺後到達平溪、十分,再經由十分可通往雙溪越過草嶺古道,是先民由台北郡進入宜蘭大里簡的辛苦腳力行程。但以現今工商社會的出必有車、四體不勤的狀況想來,除了對先人的腳程咋舌稱奇外,汗顏的意識不覺中湧現!故當「基隆客運」的班車駐於站牌前時,我選擇步行繼續我的古道巡禮。
漸行漸離開秋日午后的暖暖山區,尚未進入冬季的郊山林道裡,乍然映入眼簾的是滿樹紅白相間的「山芙蓉」盛開,點綴於逐漸沉寂的山區大地。除了會令你大為驚艷且有不虛此行的盈滿懷收獲外,林中的鳥聲、溪流聲,也不吝惜的發出和諧的伴奏曲,一路相隨。於秋光中,享受秋風輕拂過臉龐、身軀的舒服感覺,如此豐富的身心靈饗宴,你一定要親身去體驗,保證你就會愛上這種悠閒地的漫行感覺。
普羅旺斯旅遊照片:
http://tw.pg.photos.yahoo.com/ph/hsiehyufong/album?.dir=/ec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