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2004/08/14 「金包里大路」

對於認識我這個曾久居陽明山區、且喜好悠遊山林的友人而言,我未曾走過熱門「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的說法,他們總是表露著不敢置信的詫異表情。其實正是如此的實情,因為陽明山區的活動範圍、項目,包含甚廣;再加上年輕時,我並不喜好從事攀爬的活動,因此「魚路古道」此一離住家僅區區步遙、名聞遐邇的郊山行旅,竟從未被我列入是人生旅遊的必遊路線之一。步入中年後,喜與大自然接觸的感覺,尤甚於以往的強烈;更以具人文、歷史典故的「古道」行走,深獲我心與被我視為最大的接觸樂趣。故當「梁山兄弟」約定要走「金包里大路」之行程時,我心情的雀躍是可想而知的。

今日的行程動線:綠峰山莊停車、集合(留二車)→山豬湖水圳、古式水閥門→絹絲瀑布→雞心崙(河南營地未果)→石角寮牛舍→擎天崗大草原→嶺頭喦土地公廟(休息)→日人路→百二崁水源地→土地公廟→山豬豐厝地 →打石場→憨丙厝地→挑硫營地(未尋著)→大路邊田→賴在厝地→栗蕨草原→神戶牛群→大油礦坑口→許顏橋→車埕(爐灶遺跡)→番坑瀑布→八煙水圳→頂八煙→綠峰山莊取車 →返程

今日的行程規劃,全由熱忱、負責的「老恩」當領隊,說起咱們領隊的盡責,實應記上大大一筆的功勞。首是行前的資料收集、並佈告張貼予每位參與者得知;再是行前的三次探勘,最後一次竟還是摸黑的下山(此行程是熱門的觀光路線ㄜ);當天的車輛調度與人員安排;沿途景點提醒的解說等等事項,無不盡心盡力,俾以讓大夥兒雖是行走觀光路線,卻能從路線中的眾多人文、地理景觀的介紹收集中,再度領略、感受先民屯墾的民情與辛勞,其用心良苦的盡責態度,怎不令人感佩於懷!

「魚路古道」又稱「金包里大路」,係是早年金山鄉(舊稱金包里)的漁民前來士林(芝蘭堡)一帶販魚時所走的山徑。這條山徑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經存在,正式被稱為「魚路」則是在1903年(光緒29年)間,此時已築成寬可供兩人並行的石砌路面。越過大屯山區的「金包里大路」,因其道路多由數列石塊鋪成,稍具規模,故稱為「大路」,與一般泥土的「小山徑」有所區別。「金包里大路」的南側入口,係位於菁山路101巷,一走入入口林蔭處「山豬湖水圳」淙淙水流依山旁,從此處的入口過絹絲瀑布抵擎天崗草原這一段路,我曾於多年前走過,惟彼時原始風貌的泥土小徑步道,現已被大部份整齊的花崗岩取代,古道的思古幽情已蕩然無存!

當我首次遇見「菁山里冷水坑15號」已荒廢的「石砌牧場事務所」,時空隧道是在上至主屋前的小石階時,即暫時的停住;但是,仍屬完好主屋旁的殘垣石厝,才是吸引我目光的重要所在。之後,一行人續行往「雞心崙」的小山丘上,尋找早時年的「河南營」或「番仔營」的殘存遺址。惜!從八十八年李瑞宗老師主持的古道調查報告書中,獲知當時有關「河南營」的斷石殘垣的描述「、、地面殘存有清朝的碎磁片、、、,石牆長約有30公尺、高約 2公尺、、」,比照手上的眾多資料確認,我們是站在「河南營」的古遺址上頭沒錯,惟,一行人從觀景台四周分頭展開搜尋多時,仍是未見類此形容的蜘絲馬跡!不禁思忖「河南營」的斷石殘垣,是否亦如步道的泥土小徑,已被現今的軍事工事需用,逐一拆卸、用罄?或是被遍野的芒草、雜樹林所覆蓋呢?

一行人下至「石角寮牛舍」遺跡,觀看地上二個裡外方形的凹陷石塊、以及一個外圓內方的牛欄地樁;遺跡的矮牆石璧上,有一特別大的石頭,初見時係被一球形衛生紙塞住,待我取開後,驚喜的發現竟是牛舍遺跡中,唯一人工打造的「石頭牛栓」。據陽明山國家公園資料顯示,此一牛舍長約18公尺、寬6公尺,於先民畜牛高峰期間,可以擠進54頭牛隻;牛舍大門的方向,是開在避風面,可讓牛隻在東北季風強襲的冬天,能安穩躲在牛舍中避風寒。

擎天崗大草原的「嶺頭嵒土地公廟」旁、樹蔭下,是今日午休的地點,其上方的山頭稱為嶺頭嵒,是先民過往金包里大路途中的休息站。往昔的先民運送魚獲至此,總會於此土地公廟停留、膜拜許願一番,為的是希望魚貨能賣好價錢,以及行旅的平安等等事項的祈求。『日據時代實施物資配給,黑市交易成了最熱絡的商業活動。山區及都市,長期缺乏魚貨供應,造成魚貨利潤高,魚路「走私」情況也變得相當盛行,而警察也睜一隻眼、避一隻眼,時而抓走私,時而放鬆,端看擔魚人的運氣。擔魚人為了獲得更多利潤,走險躲避警察查緝,無聲無息在魚路上摸黑運送魚貨,半夜經過擎天崗嶺頭嵒土地公廟,總是會擲筊杯向土地公祈求保佑平安、賺錢的心願,據說得到聖筊的話,沿途的雞就不會亂叫,驚醒他人』。

由土公廟旁的告示牌直接下切往「金包里大路」的路徑前行,至「河南勇路」與「日人路」的交會點上,立有一「日人路」告示牌,我們於此取右下行往「日人路」前去,今日參與此一行程之梁山兄弟,應是對泥土徑的喜愛更甚於石階步道,故由此下行的路線,全部是行走「日人路」的泥小徑,並未行走「河南勇路」的花崗岩步道。「日人路」乃因日治時期「河南勇路」的坡度太陡,日軍不易拉動炮輪,故新闢建的軍事用途古道,全程係以「之字型」迂迴切過「河南勇路」多段。經過獅子頭下方的「肖人墓仔」、「百二崁」後,於石階上方可遠眺下方的田野平疇,其中有數隻黑色的牛隻錯落其間,景致悠遊自得。

進入森林,路過新穎的土地公廟後不久,「日人路」旁有新舖茅草的石頭牆屋兩幢,係為昔日以打山豬為生的「山豬豐厝地」,此處原已年久失修,僅剩頹牆倒石,後經國家公園依原貌修建,並陳設當時民家農耕、狩獵所使用之器具及解說牌。再下行通往「打石場」的小徑,盡頭處臨溪旁是一處百年歷史的「後湖仔田打石場」,於此喜見先民勞力與智慧的結合。昔時,大屯山區交通不便,建築屋舍及橋梁的建材不易搬入山區,居民只好就地取材,「鏘!鏘!」打石師傅一槌一槌的敲擊著堅固的安山岩,從岩石最寬處攔腰劈開,再分別鑿出理想尺寸的石板,利用地面的高低差,沿途鋪放圓木,把石板放置其上,推滾、拉扯運到目的地。依進入打石場的原路小徑回頭、接上往前行至一叉路上,取左上行,擬前去探查「守硫營」的遺址。當跨入一幽靜的石板橋上方,小溪旁的清涼與安靜的氛圍,是我喜歡的戲水好所在,唯非為今日的探訪重點,故僅能貪婪的用眼睛飽覽一番此處的美麗。爬上草原區後,周遭卻僅見兩座養蜂人家的蜂屋上下錯落著,並未見著有如資料上所形容的石碑與水池遺址。

昔日賴厝與許厝的稻田,是位在金包里大路邊,故附近舊時稱為「大路邊田」,如今稻田已被遍野的蜈蚣草取代,觀之同行的「導遊小姐」與其租來的Brandy黃金獵犬,已快速、悠閒的入睡狀,可見仰躺其上的舒適感覺。稍事休息後,踩石橫過小溪、出了森林,望見一片平坦的栗蕨大草原,是往昔許姓農家的舊耕地。同行的Tony先生曾於春季陣雨過後,初踏此地,觀其在旅記中所描述的「栗蕨草原」景象,引發著令人也想「一親芳澤」的懷想,只可惜時序已入酷夏,蕨類喜陰濕的天性,是對抗不了日頭炎炎的火炙,整個焦黃、破碎的蕨葉面,便呈現出一片片饑渴、乾噪的感覺!於此草原區上方,正式與神戶牛相見,短翹、具質感花紋的牛角,我曾於日本皇居處,見過此一橫掛於樑上、不可褻瀆的神勇精神象徵物;發亮的黑色澤皮膚裡層的上等霜降牛肉,我亦曾嚐試過其入口即化的美好味覺享受。惟,此時於此草原的相遇,我卻僅敢屏息、輕移步履至最佳取鏡地點,不斷的按下相機的快門。

此時,山區上頭雷聲已隆隆,顯見大雨將至的訊息。一行人快速穿過神戶牛群,進入「大油坑礦區」,由上方觀看硫氣噴出孔的壯觀,特殊的噴氣孔共有三處,均位於火山爆裂口內,遠方幾乎裸露的安山岩遍立四處,邊坡旁也有許多的蝕溝;腳下又是一片的粉礫地。我第一次如此接近火山爆裂口,是有些許的驚悸感存在著;尤以其中一硫氣口所發出的低吼噴氣聲,更令人動容!離開這處荒涼之地時,天空已飄下些許雨滴。

依原路再回到原叉路、取右下行至淙淙水聲流過的「許顏橋」,橋畔觀看由國家公園解說橋名、考據原舊橋之拱型橋墩,並於八十五年新建之歷史典故,倚橋佇足俯看溪流穿過,令人不禁嘆水悠悠啊!過橋後,「河南勇路」與「日人路」在此又一分為二,我們仍採日人路的土徑前行,雨滴於此時有稍停緩的徵候。於光復後的年間,此地因採「白土礦」之原因,政府再將「日人路」拓寬為12呎,以利車輛通行載運礦土,而路邊的大口爐灶,述說著採礦工人曾經在此的採礦點滴;「車埕」的地名,係為昔日車輛迴轉的地方。以實際作用而被沿用之「地名」,在金包里大路上,隨處可見,除了是深具鄉土的深厚感情外,對早昔生活的一種懷念,更是貼切的意涵。續前行旋未幾,耳畔已是溪水淙淙聲,設有一木材護欄的小橋上方,一匹銀白水瀑從天直瀉而下的壯觀,是今日行旅中最具冠軍寶座的瀑布排行榜,「番坑瀑布」踏行過後,今日金包里大路的行程已近尾聲。過「八煙水圳」後,大雨傾盆大落的態勢,一行人只好穿戴雨衣快速的前行。大雨中急行出頂八煙往陽金公路「綠峰山莊」的公車站牌亭避雨,取車後便往返程的山路前去,結束今日行走「金包里大路」的行程。

從擎天崗至頂八煙路段的「金包里大路」,沿途的石階步道、石橋、石厝、打石場的遺跡,以及曾在此山區所有的畜牛放牧、稻作、硫磺等等的經濟遺痕,都是一篇篇台灣近代鄉土史的寶貴遺跡。「嶺頭嵒土地公廟」跳躍出的是我對魚獲的鮮活記憶,也是我對先民對抗大自然無可抗拒、轉為「信心療治站」的另類想法;泥土小徑上響起的是先民為生活奮鬥的足音;滴落的卻是先民的血與汗。山區石厝的興衰,更是引發「城鄉差距」研究的重要考據、調查目標。以中年的溫柔心情,行走此一內涵豐盛的古道,雖是於此時此刻才相見,卻更是感觸良多啊!


觀看照片
http://photo.pchome.com.tw/s06/jenniferyufong/boo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