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2004/05/22 深坑「茶山古道」行

晨起,鋒面仍滯留的台北天空,大雨直直落不停!午后,雨初歇,一顆想出去探險的雀躍心,如野獸出柙般是再也關不住了!

 之前,曾依著「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的古道資訊,走過一趟位於深坑阿柔洋產業道路的「南邦寮古道」。於該古道走訪回程時,隨意趨車行走於「炮子崙」附近,瞥見一面立於路旁的「茶山古道」路線牌圖。只是當時天候已晚、且是飄雨的天氣,僅進入到第一戶古老石頭屋的古厝前,獨自於屋外廣場徘徊時,洽巧遇屋主夫婦自田園休息返家,向主人詢問有關古道路線等種種狀況,並便宜購得一大把現採自花園的「鐵炮百合」後,即心滿意足的返家。今日既得空檔,遂擬再深入前往尋訪「茶山古道」!

從新店家中出發,走北二高下台北、深坑交流道後,右向往深坑新闢建的外環道路直開過去,但不進深坑舊市區聞豆腐香;前行快抵達「台塑(Formosa)加油站」前,有另一條往「炮子崙」的產業道路,右轉進去之後續前行,但也是不轉進文山高爾夫球練習場,仍是往前直開到左岔路、上坡的路底停車,便有深坑鄉公所所立的「茶山古道」行走路線木牌圖。

 依據台北縣政府-「深坑地方誌」一文所述之「茶山古道」是如此描述的:『深坑舊稱「簪纓」,係因地形四面環山,坑谷深陷而得名。深坑位於景美溪流域中游,境內南有升高坑溪,北有萬順寮溪的流貫,提供了先人在此地開墾時灌溉上的便利。而景美溪早期的水運,以楓仔林為終點,也造成深坑在早期的交通上,扮演一個水陸轉運的樞紐角色。由東向西貫穿深坑鄉中央的景美溪是深坑早期的交通命脈。在產茶全盛時期,深坑產的茶葉多由景美溪運輸,但自同治年間以後,己有茶農自深坑擔茶,循北宜舊路到六張犁販賣於街肆(即今吳興街),再購日用品循原路回深坑,這條路就是現今一般人所稱的「茶路」。今日的茶路,因為富德公墓和福德坑的闢建,使得茶路變得柔腸寸斷,已不復舊觀,如要前往,需加以規劃、、』。

依著木牌標示方位粗略判斷,自深坑南方二格山系、草湳山頂附近,沿著大崙向北延伸至「阿柔洋」南方高度下降現今稱阿柔村「大崙腳」的地區,即為「茶山古道」的範圍。剛走進古道入口,需跨越一小小古意的枕木橋,橋下溪水淙淙,顯見昨日山區的雨水豐沛;水流上方有農家集水圈魚的水塘一方,水中小魚成群悠遊;山區的閒情,由此處展開。跨過小溪後,大榕樹下立有一指示牌:標往小蒼蘭-可往右向、左方是往茶山古道的行進路線、右上方可至「林家草厝」。衡量自身「肉腳」的行程,得一下午空檔能尋至「林家草厝」的目的地,吾願足矣!

 依著指標的方向前進時,太陽已些微露臉。過農家種植桂竹筍林時,遇見一採筍的老翁,開口問明路徑,答曰:『要前往「林家草厝」約須一小時的腳程、要到「炮子崙瀑布」是要二個鐘頭;還有從「炮子崙瀑布」下來走山路,也可以接上興建於昭和五年(1930)的鎮南宮。鎮南宮可是我們深坑大大有名的古剎,宮旁整建約有384階的登山步道,步道上豎立有「石媽祖路碑」的建築歷史記錄,是不可錯過的地方。小姐,你一個人來爬山ㄜ,最好要結伴「卡好」ㄌ』。道謝過採筍伯伯疑鬗腄A我笑笑的再往「林家草厝」的方向前行。已習慣獨行山林的人,習與山風、鳥聲、蟲鳴為伴,就是不喜人聲鼎沸!。

初走上鄉公所新鋪設的水泥步道時,心中的失望感油然生起!尚好前進不久,步道就一路蜿蜒於青山綠林之中。旋未久,另有一木牌立於路中,往左可至王軍寮、大崙尾;往右可出指南宮,再往上即可抵猴山岳、林家草厝。聽溪水辨位,好似「炮子崙瀑布」應即在不遠處,遂先往「王軍寮」的方向尋去。深坑地處山林蓊鬱之中,大小溪流蜿蜒遍佈,山谷之間處處美景天成,連農家耕栽其間所搭建之工寮,鋪建的也是井然有序,止不住的好奇心,不禁前去一窺!再經過一片園藝棕竹林前,山徑裡便毫無登山布條可尋,遂再退返、過溪回到原木牌標示往「林家草厝」的方向上去。這也就是獨行的好處,可隨時前進、後退、左繞、右轉,端視個人喜好、時間而定!!

五月,雖是油桐花開的主角戲,但悄無聲息染黃山頭的相思花,更有一種在地的土親情感存在。山頭顏色變了不再翠綠,小小金黃色的絨球,是相思花蔓延在山頭、原野的景緻;相思花開時不僅滿樹黃,連花落時也遍野金黃,樹下所有的植物也被覆一層黃色的小花;連蜘蛛網上不小心也會卡著她的小花呢!就是這一路金黃絨球毯,帶領我走到位於「林家草厝」前方的水稻田。陽光柔柔、微風徐徐,我隨意倘佯在雜草的仟陌上,既不擔心阻人於途、亦不煩惱噪音擾人,此刻的天地間,唯我一女子的閒情,深刻喜歡這樣的午后時光。

北國的挪威有一種低矮、厚實屋頂的茅草屋,冬暖夏涼,是當地久遠的原住民所宿之代表性屋舍。初見「林家草厝」時,蘚苔被覆的高大屋頂,以及古厝旁的舊時豬圈、簡易木板門的廁所,農家劈竹片取山泉水的蓄水石臼等等的古老景物乍現眼前時,令我彷跌入時光隧道般!待隨意繞至屋舍後方,乍見新式的工寮內,三位老先生低頭撿拾茶枝的動作,方喚起我今日來此的現實記憶!!好客的林老伯伯已高壽七十有五,卻絲毫未見老態龍鐘相,仍聲門高敞的呼喚在後院摘菜的林媽媽泡茶招呼我。草厝的屋頂是每隔兩三年,就要進行逐一區塊的更新,否則時日一久,禦寒避暑的功能會相對遞減。颱風季節來襲時,風伯伯的威力仍是會將厚實的屋頂吹的片草不留;而傷腦筋的是,儲存的茅草(不是芒草)往往不敷使用,好幾次林氏的下一輩年輕人都動起要將茅草屋頂翻修成鐵皮屋的念頭,以求一勞永逸!年青的下一代已搬離山區,僅有他們三兄弟們守著已傳承五代的林氏祖產,過著日日植茶、種稻的農耕生活,林家三老的歲數總加在一塊已高達二百餘歲,仍能耳聰目明的揀拾茶枝並與我親切、熱忱的對話、訴說著山區裡的一景一物。

最長年紀的林老伯伯熱心的教導我,如何從採收茶葉,暴晒、翻茶、炒青茶葉的過程,且因為是以「包種茶」來製作「冷凍茶」,故其製茶過程中,尚有一種「乾餾」的方式。之後,就需將茶葉整個「乾燥」起來分批包裝,整包置入冰凍櫃內冷凍起來,待需要飲用時,直接從冷凍櫃中取出適量進行沖泡,如此的的製茶、置茶習慣,也是我聞所未聞的喝茶「撇步」。由於是生茶未經烘焙,所以初喝此茶時,清香、回甘的餘味迴盪我喉間,是有別於我酗咖啡的不同味蕾享受。也是此具有不錯市場價值的冷凍茶,令他們三兄弟放棄含飴養天年的甜蜜負擔!

道謝、告別林伯伯他們家族過後,再踅返稻田的平原時,仟陌上對坐一對夫妻聊天,三人打過招呼後,一致對此幽雅的山林間有此一方桃源,讚不絕口。下山的路程是豐收、欣喜不已的雀躍心,緩步的行抵至原先上來的水泥步道前,低頭俯視山腳下時,望見一掩身於步道右側山腳下、屋頂顏色頗為新穎的石頭厝。之前剛步上古道時,此一房屋應是被樹冠遮住,差點就錯過了。古石牆的堆砌有序、屋型完整,屋前並有一石臼作成的洗手台,後方尚有一新建的廁所,顯見仍是有人居住的痕跡。拍照時,屋主女主人突然從後方菜園出現,肩上馱著一大捆的桂竹枝,是要架設小黃瓜的瓜棚!見我稍被她驚嚇到的表情,女主人也很疑惑問我:怎會一個女孩子來爬山?要小心山上也有壞人ㄜ、、。

半天的茶山古道行,長短適中,滿足了躍動的小獸心;沿途林蔭遮蔽,偶有微風輕拂過,吹落滿肩的相思黃金雨,容或有浪漫的詩情畫意心情;山林間富於變化的農家田園、古厝、溪流的視覺享受;兼有品「冷凍茶」的獨特撇步,大大滿足了我今日行走山林的初衷。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呢!

Jennifer 寫於 2004/05/25

觀賞相片:
http://tw.pg.photos.yahoo.com/ph/yufongeric/album?.dir=eb0e&.src=ph&store=&prodid=&.done=http%3a//tw.pg.photos.yahoo.com/ph/yufongeric/my_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