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2004/07/28 武暖石板橋

礁溪-四城-宜蘭,是台九線道從台北、坪林往羅東、花蓮地區必經道路的次序。「四城」則地處接近宜蘭市,行政區域隸屬「礁溪鄉」的管轄範圍,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務農的樸實鄉下人。四城設有僅停靠慢車的北迴線小火車站,是當地學生通學的交通工具之一;一般人要搭莒光號級以上的列車,勢須前往宜蘭站或是礁溪站。我雖非四城在地人,但與我「奶媽」深厚的「乳情」,是我喜造訪、「回娘家」的好理由。自我有記憶後,此地區的稻田,竹圍,圳溝,以及各色農舍錯落依偎的樸實質感,與台灣其他鄉村比較,明顯的保存了鄉下人民樸實、勤奮、悠閒的生活形態。 

「四城」一地,叫得出名號的典故,應屬位於鐵軌、靠近山邊的「吳沙村」村落,因為村內祖祠供奉的正是「吳沙」本人,也是首先開墾蘭陽平原的吳沙公。四城地區的「光武村」,早名為「武暖」,「武暖」又可分為「上武暖」與「下武暖」兩小村落,此二村落的居民,均是同源同宗的噶瑪蘭族聚落的血親手足。拐進「上武暖」村內廣場前的圳溝池塘,潔淨的小河流,提供村內的媽媽們每天的浣衣洗滌、閒談、交誼的清涼之地,也是我每次「回娘家」的必經之路。猶記得我小學階段的暑假,父親總抝不過我「低頭、沉默」的爭取,答應讓我去「奶媽」家小住一段時間,而體弱的我,卻總忘記父母的殷殷叮嚀,與背著「奶媽」於農忙的時刻裡,偷偷的與鄰人的小孩,待在清澈的小河中摸河蜆、抓大肚魚的樂事。

從小河流往北迴鐵路的方向走去,約莫十分鐘的路程,有一供奉福德正神的土地公廟,是「吳沙」氏族開墾蘭陽之初所供奉的。廟旁右側邊的古榕,據說也是年代久遠,因為綠蔭華蓋的樹下,是鄉民夏日對弈、吹涼風的好所在。土地公廟的左前方、小河流的上方,有一碩果僅存、清朝時期礁溪通往宜蘭的官道所遺留下來的「石板橋」。石板橋長約四公尺、寬約二點六公尺,石材的來源,有說是來自古早年代來往大陸商船的壓艙石,亦有說是「澳底石」(宜蘭海邊小村落的堅固石頭名稱),莫衷一是。惟,石板與石板間是以「榫接」方式,銜接成穩固的橋面與橋墩結構,是先人的智慧展現。原本的石板橋是用六塊長石板鋪成的,近年來,再為增寬橋面時,鄉民則用水泥長柱將六塊石板再隔開些微距離。據說,古早以前『石橋下的河流水道寬且深,可行舟,橋面中間凸起,橋面向兩側傾斜,而武暖石板橋是因武暖港而得名,當年先民可從武暖乘舟經「卅九結」連接「二龍河」出海』。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武暖地區的居民曾重修石板橋,並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一座,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卻被附近耕作的農民當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石碑的上緣與右側都被磨出彎月狀的凹痕。當我問及「奶爹」是否也曾去磨過簾刀時,「奶爹」說自己識字不多,也不識寶究是何物,方便實用最好。幸好,目前石碑與石板橋,已被政府列為古蹟保護著,鄉民並爭取政府「社區再造」的經費,將淤塞的河道開挖、擴寬,於廟前方的廣場上,再植栽成排的榕樹與茄冬樹,並於河道旁鋪設卵石親水步道,提供鄉民親水的生態觀察區域。

夕陽西下時,騎腳踏車或散步來此地,看火車、看老榕樹、看石板橋,是我u回娘家」必行的程序之一。記憶中,幼時的我,隨同鄰人於橋面上觀看大人垂釣,鄰人的小孩不慎中將我擠落橋下,致使我差點溺斃的往事。雖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但每當我踱步上橋時,往昔的恐懼感仍會襲上心頭,是至今我未曾真正走過石板橋一次的夢魘,雖它僅是短短四公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