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因著父親的喜愛音樂,因此家中時時低迴有自黑膠唱盤發出的音樂聲。友人日昨寄來一網站,經開啟、點選後,小時候夏日午后蟬鳴伴著「黑膠」的午睡時光記憶,彷如昨日。
歐洲的一些教堂為開源、增加教堂收入,或是為普及聖樂文化風潮,經常在午后或是晚上沒有聚會、崇禮的時間,在教堂內舉辦聖樂演唱或室內小型演奏會。2000年夏天去東歐的布拉格(Prague)旅行時,也去聽了幾堂不算昂貴的「文化美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場位於舊皇宮區內、漁人碼頭旁的百年教堂(名字忘記了)女高音的演唱會。我國古諺用「繞樑三日不絕」來形容優美歌聲,而聆聽了那位女高音的演唱後,時至今日我記憶猶新。前晚重聽「楊.葛伯瑞克」與「希利雅合唱團」演奏(唱)會的CD,讓我又回味了在Prague的那份繞樑的悸動感覺。
有時想放鬆情緒時,我則會挑選源自巴西,以森巴舞曲為基調、再結合JAZZ的慵懶新曲調樂風的「BOSSA
NOVA」,此一曲調在台灣有發行的Ono
Lisa(小野麗莎、日本名歌手﹞獨特的舒緩嗓音,最為馳名與引人囑目。低迴時宛如醇酒芬芳、高昂節奏時又令人如沐冬陽般的溫暖歌聲,是小野麗莎深受歌迷喜愛的原因吧!手上有張收錄她1997–2001年的精選集,想想歐洲應該沒有這張專輯,隨手就放入行李袋中了,還有安德烈、波迦利(Andrea
Bocelli,就是那個曾與莎拉、布徠蔓合唱 「time two say
goodbye」的義大利盲眼男歌手)也順道帶走了。因為,我也喜歡聽安德烈、波迦利的渾厚歌聲。
『波伽利過去因眼睛上的不便,一直沒有參加歌劇現場演出,但是1998年二月他第一次登台,飾演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中魯道夫的角色。執導該劇的導演羅倫佐馬里安尼認為:「魯道夫是個詩人,年輕、真誠、具企圖心但是溫柔,就像波伽利一樣,他是近幾年來最佳的魯道夫。」波伽利的老師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魯道夫,男高音法蘭可柯瑞里也給波伽利下註腳,「他的浪漫以及旋律性,讓人感受到非常波希米亞風味的魯道夫。」
從威爾第到普契尼,從雄渾悲壯到細膩深情,安德烈波伽利積極奮鬥的人生謳歌,全都投射到他的歌聲上,那樣火熱雋永讓樂迷不禁忘情地拭淚擁抱。』(Copyright:歐頭
2000/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