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2004/05/15 內柑宅古道

週六清晨依約、趨車前往陽明山第二遊客中心候人。抵達時,已見陳老師坐在停車場邊的水泥護攔上,悠哉的架著眼鏡在閱讀報紙,此時,初夏朝陽灑落老師一身、、。

 旋即未久,大肚魚及約定的人都陸續抵達,兩輛車前後奔馳、經過大屯自然公園,再下到三芝的北新莊地區。當我的車子前行至于右任公墓過後,坐在前坐的陳老師沿途右手一比:「從這邊進去是稜隔尾古道、、」左手一指:「這條路下去是楓樹湖古道,九月份時是石蒜花開花的季節,整片的金黃色花海,很漂亮ㄜ、、」。聽在我這個喜好探訪古道的旅者耳裡,就有如貪吃的小孩,眼睜睜看著樑上吊掛的五彩糖果,卻是有怎地的摸不著、构不到的遺憾,只能猛嚥口水、、。車行下至、經過北縣101縣道三芝農會前,仍需再往前行至遇見一斜坡的岔路口時,需右轉疾上往「圓山頂」的指標方向;再前行遇民宅的叉路口時取左向前進,此一地區沿路兩旁青楓、櫻花樹夾道,優美的道路景觀於焉開始。不久即經過「五腳松」附近,在尚未抵達「西內柑宅橋」前約200-300公尺的右側邊,即有一明顯的產業道路,就是今天我們將探訪的「內柑宅古道」的入口。

 從陽明山下至三芝地區,一路蜿蜒攀升又下降,一行九人終於在09:15抵達內柑宅古道入口。大夥兒正整備個人物品時,兩輛「中巴」滿載士林地區的登山同好前來共襄盛舉;唯其路線與我們今日的古道探訪稍稍有些不同。初進古道入口,步徑平坦好走,唯蜘蛛網不少,此趟內柑宅古道捧場人數不多,男生僅有三位;沿途真是辛苦大肚魚與老師的一路揮刀、砍除,而我們四個女生也只能在旁邊「繡拳花腿」意思意思而已。步入密生芒草區時,同行另一車的兩位友伴已打退堂鼓,折返而去。「還好他們自己撤退,否則我真擔心要怎樣扛這兩個、、、」,下午在走古道的回程路上,老師終於吐露真言、、、哈!哈!。其實出芒草區後,便行走於林蔭下,沿著八連溪岸上行,有潺潺水聲相伴,路徑雖是散亂的石塊和泥土,但並不算崎嶇難行。一行七人續前行至溪邊、踏石過溪後,八連溪就由原來的左側換到右手邊的位置,唯仍是一路潺潺溪流聲入耳。

 過溪後緩上坡前行約20分鐘,遇一岔路時選擇左坡陡上,此時八連溪雖已遠離,內柑宅古聚落群卻見眼前。據老師描述於民國67年時,他初踏勘此古聚落,於山中巧遇一洪姓老者,彼時老者身旁伴隨有二三位年青人。一番寒暄過後,洪姓老者說出他們前來此地之緣由:『他小時候常聽祖母提起,他們的祖先於明朝或更早以前,便定居在內柑宅的這片山林間、、。他們的祖先係屬平埔族小雞籠社的原住民,整個竹子山及三芝附近的山地,都是他們祖先狩獵的範圍。清朝乾隆治理時期,某日,有二漢人兄弟肩挑籮筐,冒險渡過「黑水溝」從三芝海邊行履至此時,一身襤褸、疲憊,雙方因著言語的不通,二人費時甚久比手劃腳的動作,終被猜出是肚子餓了、要討飯吃,酋長遂差人備齊粗食供客人食用。食畢,兩人即行離開,但並未將籮筐帶離。酋長及村人之後翻閱其中一籮筐,但見一些似是鐵器之物品;村人初見此鐵物,即深以為慮,擔心不知天將降何禍害於聚落。過二日,那兩名漢人兄弟又重返,又是一番的比手劃腳後,其中一名漢人從另一籮筐拿出一匹絲緞般的布料,呈送給酋長。從未見此精品的酋長,欣喜不已遂猛點頭稱是;於漢人眼裡,卻是解讀為已獲同意可在此地開疆闢土的承諾。之後二名漢人即將聚落週遭的芒草,砍除殆盡,並利用割下的芒草搭建屋舍,居於聚落外圍,過起日出而作、日暮即席的尋常生活。不久,二人已整建出一片田地、並播下由原鄉帶來的種子。再經月餘,田園中長出綠油油的各種蔬菜出來、、。此一訊息看在酋長及村人眼裡,遂漸漸放下對此二名漢人的戒心;且此二漢人對治理家務也是有條不紊,深得酋長的喜愛,酋長遂將村內年紀最長的姑娘(十七歲)許配給其中一名漢人,至此洪姓人家於此內柑宅聚落生根茁壯、、。』知曉此古聚落真正典故者,據老師所云掐指可數,除了是位處偏遠外,正史記載或地圖都僅是標示「聚落遺址」之文字而已;原定居於山林裡的聚落住民亦前後遷出後,或未有人再有心前來「尋根」、或並未知悉前人事蹟,故聚落原始的消長典故,漸漸被遺忘,老師有心、亦是天助之因緣際會,方能探曉其原始來龍去脈!

 時有陽光穿過林間,灑落於古聚落之上,風吹樹梢、光影移動於石牆上,牆垣幽蔭中透出明亮光影,視覺景觀莫幻變化、、。尚未被造訪者真正「踏履」過的古聚落群,於登入口不遠處遺有一完整早期先民提煉染料的「青礐」遺跡,堆疊有序的坑洞與深度,較之我在它處所見之「青礐」遺跡,更為明顯與完整,是我不虛此行的重大收獲之一。另一處看似大戶人家的門檻處,地上亦保留完整且大片的門前石階;屋側門牆殘垣完整明顯,處處顯見歷史斑斑、、。再進入另一宅院時「虎皮砌」的築牆工法,令我驚嘆老祖先的處處巧思智慧、、。

 從踏石過溪緩坡上行至此,土石徑雖略濕滑,周遭林蔭蔥鬱可期;整片山林植物生態極為豐富,不時可見遍野蕨類、冷清草、水鴨腳秋海棠等等低地植物林相。於古聚落週邊上行往瀑布區的道路上,更是隨處散見石階、斷垣石牆、竹林、姑婆芋,以及遍地茂盛的大菁,在在印證此古道曾存在之歷史意義。老師另敘及,洪姓老者與他閒聊該先祖聚落之典故後,與他閒步至此路徑上,並覓得位於溪畔、瀑布前方一完整屋形之「石板屋」,唯此趟我們再尋路前來,僅見滿溪谷的土石流、、!!踏上土石狼藉的溪谷,遇見早上登山同好的一群人,已在此地埋鍋造飯,他們大夥兒都很好奇,何以我們比他們先出發入山林,但卻於此時方抵達此地呢?從亂石堆前行到八連溪瀑布前,時間已近正午時刻,我們一行人也在此地休息用餐。

 由竹子山上方的溪水衝流形成的瀑布景觀,具有易親近之可觀性,瀑布水量豐沛、落差約有三層樓高;瀑布下方的小池,長寬僅約四、五公尺。洪姓老者憶及其祖母曾提及:瀑布下方的「深潭」溪水清可見底、魚蝦溪底悠遊;聚落村人常劈竹成武器,立於潭畔用竹槍捕捉魚蝦、、。今日之潭,水不深僅及膝蓋處,古今對照,不免緬懷、、。

 今日沿途上下行,天空雲層時漸厚、時露陽光,於瀑布區休息時亦感覺山雨欲來之氛圍,但幸運的,老天終究僅是飄下一二滴雨水!休息一段時間之後,老師繞行至上方土石流區探路,幾分鐘過後,一行人已走入充滿原始荒僻的森林中。於此上方的路徑非常的不明顯,連精於探勘的老師都走岔路線;只好再退下至另一不甚明顯的左岔路後,高繞陡上的途中,還需拉數段繩索,真是驚險萬分的古道行。耳畔仍是瀑布不絕於耳的淙淙水聲,但因林木遮蔽緣慳一面,實則瀑布應即位在下方。續行至最後的高點探路,據老師的研究,「內柑宅古道」的終點至此,再下行過溪、上行可續接到「五腳松」地區,唯路跡已無法辨識,需大量的人力揮砍,密林間山路濕滑,又顧及大肚魚尚有喝喜酒的晚宴,故一行人原路退回荒堙森林小徑,再穿過土石流溪谷,下到古道土徑後,回到停車場原處,結束今天的古道探險。

 此地古道的生態林相豐富外,蜜源植物亦不遑多讓,紛紛爭相獻媚,故吸引多種它處已不復見的昆蟲前來覓食。身披多彩顏色的豆娘群出飛舞山區,以及多種不同名稱的鳳蝶上下飛舞林間,更有較競的陣勢成份存在。此一群蟲飛舞的「大發生」可由沿途我們女生的驚嘆聲中印證:「這隻的尾巴是土耳其藍配黑色翅膀、這隻是紅色配黑色翅膀!啊!有一隻好大的鳳蝶ㄜ、、這隻的是黑白斑配黑色的ㄝ、、好漂亮ㄜ、、」。

 古道需披荊斬棘的後續路程,老師說擇日另號召勇士們前來相助。這也是我一定要寫下此篇旅記的原因之一。勇士們,來日就看你們了!

  Jennifer  寫於 2004/05/18

附記:此趟的古道行,內心深有感觸,剽竊Tony網路上的文章,道出我心中的想法一二。

『看山林變化、看古道滄桑,更能體會出世俗的繁華競逐、漫嗟榮辱,有如夢幻泡影。今日所重,歷史所輕;歷史所重,今日所輕。』

觀賞相片:
http://tw.pg.photos.yahoo.com/ph/hsiehyufong/album?.dir=/df24&urlhint=actn,ren%3as,8%3a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