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之家

 



嘉義爵爵斯古道



繼前兩日天晴之後,阿里山地區在凌晨時分便下起傾盆大雨來了。晨起時,我猶未覺天候已產生的變化,還兀自盤算著要來一趟晨間漫步的計畫

昨晚下榻在「里佳部落」深山裡一處別有特色的民宿,我們可以直接在房間的地板上,坐臥觀看屋下水中「鱘龍魚」優游其間的樂趣。晨間漫步的計畫雖被雨珠敲亂,但是聽聞、觀看民宿一家人合力養殖「鱘龍魚」的成功史,也是旅程中一種意外的知性收獲



鄒族鄰近的部落圖

屋內有魚


一個月大的鱘龍魚苗

約七年左右的鱘龍魚



第三天行程:
09:00 民宿觀賞鱘龍魚」成長史、親水生態公園雨中賞景

09:40 「爵爵斯古道入口

11:20 回民宿打包、閒逛「里佳部落」
14:50 台18省道的「石棹」路旁餐廳用午餐

15:20 離開阿里山地區,趨車北二高一路北返

16:30 下南投民間交流道、司機要休息

17:10 吃完「包穀」後精神來了,繼續奔馳北二高返回溫暖的家

「鱘龍魚」又稱為帝王魚,是一種相當古老的魚類,生命力旺盛,歷經多次冰河期仍存留至今,故有水中「活化石魚」的美稱。「鱘龍魚」對於養殖的水溫及環境極度挑剔,因此,位處偏遠山區及高冷海拔的「里佳部落」,因具備前述的獨特環境以及潔淨的涓涓清溪水源,是養殖「鱘龍魚」成為近年來部落裡,名聲遠播、高經濟收益的新產業

「鱘龍魚」通體軟骨,魚肉無刺味鮮美,從頭到尾都可以食用,據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其中最為珍貴、也是大家熟知的「魚子醬」,便是「鱘龍魚」的魚卵製成的。我曾與家人在台北烏來的福山地區,享用過一次價昂的「鱘龍魚」大餐;也曾在法國巴黎的旅程裡,讓味蕾觸動過頂極「魚子醬」的鮮美感受



親水公園步道

二月裡的小雨輕飄



藍色部落美麗的門牌

里佳部落聚會所



像是狗造型的巨石



里佳部落的生態親水公園步道區,可見到「摩都布有吊橋」及林間步道從民宿走往「摩都布有吊橋」的步道沿途,是溼滑的最佳展現,一路行來可真是「皮皮銼」的步履。站立吊橋上方,觀覽四周渾然的自然氣息加上人工設施的環境,低溫的二月天裡,我們三人愜意的置身在自然舞台裡

雨中,跨越過里佳大橋,我們再沿著前往「嚼嚼斯古道」的方向前進。沿途有許多婀娜搖曳的小花招展身影,遠近高低隨處也可瞥見丰姿肆放的「非洲鳳仙花,美景光影過後,「嚼嚼斯古部落」的招牌聳立在眼前

「爵爵斯」在鄒族語系的解釋是樟樹成林的意思,而「爵爵斯古道」的開發,大約是在日治中期以後,因為里佳部落的鄒族人為了追逐獵物,並尋求更多的獵區,便擴展部落的活動範圍,一路沿著里佳溪北岸的山腰深入。歷年來,獵徑已因獵人『棄守山林』,而逐漸轉型成為一條懷舊的路途了



藍色部落的全景圖



藍色部落

來自英國利物浦的鐘



仙境般的美景→里佳部落



里佳部落,亦美稱為「藍色部落」。近中午時刻,我們閒晃在這個樸素卻擁有多間教堂的小部落時,遇見一位部落的年輕住民,正在屋側填裝「明日葉」茶包。閒聊中,他提及曾有財團將要進駐「藍色部落」大興土木的措施,卻被部落的團結民氣否決掉,因為「藍色部落」的民心認為:『當我們拼命在學習外來的知識時,回歸尋求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智慧並加以融合,是我們保守祖先、續留給下一代不可或缺的根本信念

這一趟以阿里山公路以南的三個鄒族部落(特富野、達邦、里佳)為主體的古道行程,三天的短暫接觸過後,我個人對山地部落的看法,有一些與先前根深柢固的認知是有很大的差距改變

鄒族也稱為曹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鄒族部落原本就擁有樂天知命的天性,居住的四周環境又有層層的山巒圍繞,許是有如此環山的美景孕育,『阿里山鄒族與台灣高地之原住民相比,其體質特徵可說是「高身」、 「長頭」、「狹鼻」娟秀特質【註】

鄒族部落是一個不吃檳榔的族群,至少在我這三天阿里山的短暫行程中,也遇見過許多鄒族年輕與年邁的男女同胞,倒是沒有看到有嚼食檳榔的鄒族人。這樣的小小發現,已令我對鄒族人產生莫大的好感了,再加上我也發現年輕一代的鄒族人是勤奮生活的一群人。從觀看「里佳部落」村民守護家園與開創各種不同的經濟來源,便能體驗出鄒族人在自然純樸的山野風情中,樂觀知命又勤奮的生活面。



里佳部落的造型路燈

不落俗套的店招


里佳部落教堂之一



嚼嚼斯古道入口

嚼嚼斯古部落解說牌



可坐擁山間遼闊的美景,晨昏放眼一望盡是雲端瀑布的壯麗,飄渺而下的山嵐、往上瀰漫的雲霧也時刻圍繞四周,如此多變如同仙境夢幻般的景緻,不就是我一生夢寐以求的「好所在」嗎?可惜的是,我的近程人生規畫圖表裡,還無法讓我能夠作如此閒雲野鶴的鬆散,只能待來年吧、、

行旅日期:2008/02/03

【註】引用資料-前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教室主任金關丈夫主持,台大解剖系余錦泉教授(1952)重新整理後所發表之調查書



嚼嚼斯古道好走的路段

有點荒蕪的嚼嚼斯古道路段



貢禮之石頭與牌告說明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