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hsu41的遊記

2014-09-05

20140905 環波羅的海北歐9國(拉脫維亞里加)之旅第11日 - 7 -
20140905昨晚夜宿,Le Meridien Vilnius Hotel,立陶宛唯一高球俱樂部,今天一早就到Hotel旁附近逛逛,賞一下清晨美景,不久大夥準備出發,展開今天的行程,上午從立陶宛往拉脫維亞首都里加(Riga) 295km,下午展開拉脫維亞里加(Riga)參訪行程,夜宿里加,同樣先沿途車遊賞景,中途停一次休息站,來到拉脫維亞里加(Riga)也中午了,在東亞長城飯店用餐,還是利用用完餐集合前,飯店附近繞一下,下午往里加(Riga)第一個景點。

位於三小國中部的拉脫維亞,首都里加(Riga),也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具大都會氣息的城市。這裡滿佈精緻典雅的建築,滿街滿巷都是食肄,是個繁榮的商業中心,還有不少博物館和繽紛熱鬧的夜生活,素有小巴黎之稱。里加分為新城與舊城,徒步遊覽舊城,兩旁中古世紀的建築,雖已歷經蒼桑,卻依然掩藏不住它的風華。

歷史學家認為現代的里加是由德國商人傭兵與十字軍在12世紀後期抵達此地所奠基的,當時因為這個地區人口稀少,於是對於傳教士傳播當地人民基督教是一個良好的機會。德國商人則是在1158年建立與波羅的人貿易的前哨站,而奧斯定會僧侶則在1190年在此設立修道院,里加的亞伯特在1199年成為利沃尼亞教區的主教,他在1201年帶領23艘船艦及超過1500名十字軍抵達里加,並成立聖劍兄弟騎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

里加提供了西歐與波羅的人或俄羅斯的貿易路線,後來里加也在1282年加入漢薩同盟。漢薩同盟也讓里加的政治與經濟更加穩定,讓里加可以度過後來的政治動盪。

曾在30年代遊覽里加的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寫下了“里加,北方巴黎”這句話。在人行道兩側,遍布著現代化的咖啡館和飯館,城市的商業娛樂活動及其繁榮。拉迪森-斯拉維揚斯卡館店坐落在道加瓦河上,擁有全國最完備的會議設施,從這裡可以俯瞰舊城區的美景。里加的食品與北歐其它國家類似,油膩而且豐盛,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菜,例如奶油大麥湯和牛奶魚湯,夾著臘肉和洋蔥的餡餅以及黑麵包布丁。當地人喜歡喝啤酒。市內設有科學院、大學、工業學院、音樂學院及其他高等院校,建有人種學博物館和8所劇院。

來到里加(Riga)第一個景點,遠眺里加舊城區,號稱數百年來未變的景觀,里加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面積不大,有運河環繞。老城具有中古時代城市的特徵,房屋低矮,街道狹窄,屋頂多用紅瓦,每座屋頂上有一隻閃光的金屬制的公雞-風信雞。相傳13世紀末葉起風信雞就被當地居民認為是避邪之物,後來人們把雞身兩側分別塗上金色和黑色,以辨別風向,現在風信雞隻是作為城市的特有標誌。

里加雖歷經戰爭破壞,但老城區的許多古老建築仍然保存下來,它們構造奇巧、外觀精美。一隻只閃閃發光的金屬公雞矗立在在幾座13世紀大教堂的尖頂上。在造型各異的教堂中,多姆教堂以其內部龐大的管風琴聞名於世,聖彼得大教堂是裡加最高的教堂,其他有名的建築還包括騎士團城堡、大行會會所和小行會會所等。市內還保留著中世紀的商人住宅和倉庫。新城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城市運河河灣處,全市綠蔭覆蓋,花叢處處,素有“歐洲美人”之稱,里加人喜歡稱其為“花城”。

在河畔遠眺橫跨道加瓦河,雄偉的里加大橋,里加舊城區,新建斜張大橋,里加道加瓦河風光,再搭車前往了,首先在紅色步槍兵紀念碑旁停車場下車,拉脫維亞紅色步兵廣場,是用玫瑰色花崗石雕刻3個步兵靠背,高約8公尺,面對道加瓦河.是列寧統治時期的作品:大意是說-拉脫維亞步兵以驍勇善戰出名,在德國統治期間,用來對抗俄羅斯軍隊,讓俄羅斯軍隊喪膽;但是俄羅斯統治期間又因為支持史達林推翻沙皇有功;列寧統治期間將這支強悍的軍隊,另外贈名-拉脫維亞紅色步兵;不過1991年拉脫維亞獨立後.很多人主張拆除這座雕像.因為他們想擺脫俄羅斯統治期間的傷感。

接著來到里加舊城區,市政廳大樓前廣場,市政廳大樓,據史書記載1334年第一座市政廳大樓誕生,400年後原址又重新蓋新市政廳,二戰期間遭炮彈摧毀,1991年獨立後仿古圖,在原址重新修建新市政廳,2002年落成。來到羅蘭雕像前,羅蘭雕像,二戰期間,大量落彈催毀市政廳廣場附近建築,唯一毫髮無傷的就是這尊舞劍的羅蘭雕像,14世紀起北歐地區出現大量的羅蘭雕像,他是位公平的法官,被代表自由和正義的象徵。

旁邊的黑人頭屋這棟建築的歷史最早可回溯到14世紀,當時是提供給一些事務官員和貿易商人所使用;15世紀時,由信奉黑人守護神「聖摩里西斯(St.Mauritius)」的「黑人頭公會」接手管理,而一直到16-17世紀,才開始使用「黑人頭之屋」這個名稱,其後歷經多次的整修,最近的一次整修完成的時間是1999年。

來到聖彼得教堂前,聖彼得教堂在文獻中,第一次出現是在1209年,它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歌德式建築的最好的實例;它是城鎮的主要教堂,1408-1409年羅斯托克的一位建築師修建了祭壇的部分,這個工程持續到1456年;1473年整個教堂重修;然而,教堂的尖塔部分是最多災多難的部分,1666年第一次倒塌後,又經歷了幾次大後的焚毀,最後一次發生在1941年聖彼得紀念日。1971年教堂重建,從觀景台上游人可以俯瞰裡加的全貌;教堂內還舉行各種各樣的音樂會和展覽;聖彼得教堂3個門,都有非常漂亮的精雕門飾。

來到里加舊城區,可看到德國布萊梅樂隊-驢子、公雞、狗和貓的童話故事,因為是姊妹市所以這裡也有的雕像,故事裡這四隻動物都感到生活壓力,它們決定組成一個樂隊到布萊梅去演出,並認為它們一定會在那裡大受歡迎,從而過上幸福的生活;在它們心目中,到達旅途的終點布萊梅,即是它們的終極理想。但它們其實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到達布萊梅,因為旅途中它們用智慧擊敗了壞人,然後便留在那裡幸福的生活下去。

聽此行唯一老外當地導遊說,摸了這些動物雕像會帶來好運,摸的越高好運越多,可惜老婆人矮,摸得不夠高,還好有摸有保庇,看到當地石頭公,趕快叫老婆過來,『石頭公ㄚ,保庇阮某,身體健康』不知台語聽有譕?

來到廣場邊,有棵蘋果樹,導遊說蘋果樹,幾乎家家有,公園可任意摘,但很少人摘,蘋果任其自落,看到蘋果掉滿地,立刻發揮台灣人勤儉個性,導遊摘了好幾個給團員,接著來到遠眺自由紀念碑處,自由紀念碑係,新舊城交接處,也是里加的地標。

自由紀念碑,前有蕾瑪鐘(Laima Clock),1924年設置在交通頻繁街道,催促工人準時上班,現在成為男女約會地標,也曾為拉脫維亞里國產巧克力品牌,去年公司被挪威買下,已非國產巧克力,自由紀念碑基部,有各時辰守衛者,自由女神手捧三星,我想跟韓國三星無關吧。

來到拉脫維亞里加市區的火藥塔(Pulvertornis),里加古城牆上惟一保留下來的塔樓,塔樓牆非常厚,還故意留一顆炸彈頭在牆上,讓敵人知道是打不穿的,目前塔樓內部是拉脫維亞戰爭博物館,接著經古城牆、守衛砲,來到瑞典門了。

拉脫維亞里加瑞典門建於1689年,是里加惟一保存至今的古城門。它隱蔽在老城的小巷深處,並不起眼,當年建立此門是為了紀念北方戰爭時期,瑞典軍隊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氣概,整個城門都是由紅磚砌成,城門的對面依舊保留著當年瑞典軍隊駐紮的營房,現在則成為各式各樣的商家店鋪。

城門的左側是一座用紅磚砌成的軍火庫,外形如同一個炮樓,軍火庫的牆面上千瘡百孔,戰爭時所留下的彈孔印記讓人觸目驚心。軍火庫前還擺放著當年所用的大砲,也許是多年風雨的侵蝕,黑漆漆的砲身已是鏽跡斑斑,但依舊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那段歷史。

來到三兄弟之屋,這連棟三間房子,並不是分屬三兄弟所有,這代表里加三個不同時期的民宅建築形式,也是遊客必經之處,這兩位街頭藝人,在此等候,自然上門的遊客,這兩位街頭藝人,很靈光,先演奏國歌,吸引大夥注意,再連奏高山青、望春風,果然吸引大夥投了不少硬幣捧場,時間有限,只好續走下一行程。

來到里加大教堂,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教堂,從1211年接受主教的受任儀式之後,這個教堂就一直扮演-主座教堂的身分,同時也是-大主教的居所,歷史紀錄,這個教堂的尖塔遭受雷擊高達4次,每次都順便整修,最後ㄧ次雷擊是在1776年,那次整修在90公尺的尖塔上也加裝風向雞,不過當年是為了方便遠方的居民觀測風向,風向雞ㄧ面塗金色,另ㄧ面塗黑色,方便判別方位。

1985年又換裝為全部鍍金的風向雞,我想當時認為塗黑色不吉利,1985年鍍金技術也很成熟,金光閃閃,氣派、豪華,此外1881年教堂內部更換當時世界最大的管風琴,風管數量高達6718根。

經廣場上,1997年里加歷史中心被列入了聯合國文化遺產。〈聯合國文化遺產 UNESCO標誌〉,地標後,也經獨立前呼籲起來抗暴,被紅軍取締的電台門口,門旁掛著,當年保護電台舊照片,聽說被打死的學生有7位,來到經改成餐廳的古老酒窖,準備結束舊城區參訪,大夥走回停車場。

回到停車場,離晚餐還有時間,導遊加碼再搭車,到里加傳統市場去參觀一下,自由活動40分鐘,好滿足部分團員的購買慾,結束里加市區傳統市場參訪,搭車到餐廳晚餐,再到今晚下榻的,里加Radisson Blu Latvija,今晚夜宿的里加 Radisson Blu Latvija,面對道加瓦河,可遠眺舊城區,View不錯看,天黑前就賞賞,里加 Radisson Blu Latvija附近黃昏,天漸黑了,拉脫維亞里加之旅也近尾聲,回旅舍,同時也結束第11日之旅。
  • 本篇所屬分類

    海外

  •  

     

1 相關主題

1 相關文章